幾乎所有貸款都流向那沒有經濟效益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直接蠶食中國經濟價值的領域,而那真正的具有創造工作崗位和經濟增長的私有經濟領域卻由於缺乏資金而使其發展受到影響。即便人們可以把銀行的倒閉忽略不計,但是如果中國繼續以這種資本流失的方式往下走的話,那麼經濟的增長勢必中斷。一場對國營企業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也就是那場鄧長達20年反複斟酌的改革,已經無法再回避了。中國的未來就壓在這場改革上。
幹,你該死!不幹,你就更該死!
一場真正的國企改革!我們現在明白了,這句話意味著什麼:一場真正的改革首先意味著,國家銀行今後隻按照嚴格的市場經濟效益原則行事,從而隻把貸款發放給那些有生存能力的企業,由此將有數萬家國營企業破產。此外,即使是那些有生存能力的企業,也必須裁減多餘的員工。所謂的真正改革也就是:國家工業領域內的就業位置要大規模的減少。一場真正的改革也將使國家機構中的數百萬人失業。如果國營企業變成按市場競爭運作的自主體,那麼設在北京的機械工業部及其在省、市的分支幹什麼?如果市場決定投資,那麼還要位於北京的計劃委員會以及省、市的計委幹什麼?
1995年,1.91億城市就業人員中,有1.13億屬於國有製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差不多占3/5;可以說,其中至少有半數是無所事事的多餘人員。此外,在城市裏還有3100萬集體企業的員職工,這些企業的境況總體上都不景氣。這也就是說,在城市裏,大約3/4的工作位置靠國家和實際上的國有集體企業在提供。在有些城市,尤其是在當年的滿洲裏,也就是國家重工業基地,這個比例甚至更高。以1995年的數字為出發點的話,恐怕在這場真正的改革中,國家所有製中得有半數的人失業。城裏人麵臨著大量失業的威脅,而且圍繞失業者的社會保障網絡還不健全。
鄧的改革原本想著人人受益。它現在因此必須克服黨內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對抗,因為改革並非完全是搞平均主義,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不定要在哪個地方觸及舊體製中的既得利益者。公有製企業的生存空間在城裏,形成的原因在政府的管理,而且這種傾向仍然在繼續。盡管公有製企業的發展要比私有製企業慢,但它們在1978年到1997年間,還是增加了4000萬個新工作崗位。在公有製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有一個保險的工作位置,而且工資和社會福利持續穩定增長。在農村,解散農業集體使幹部的權力首先被削弱了,而工資收入也減少了。但是農業領域的工業化卻給他們帶來了新的、難以比擬的機會,為權力、收入的增大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麵,這種新出現的市場也給數百萬人提供了某種全新生活的機遇。農民,這些在毛時代終日埋頭在田間的土包子,重新變成了自己的主人,而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致富。鄧的改革允許富有勇氣的企業精神,允許“下海致富”。鄧的改革隻是創造了贏利者,盡管隻是少數人的贏利遠比多數人多。
農村改革是以沒有淚水而終結的,可現在要開始的這場改革卻要造成數百萬甚至更多的犧牲者,使更多的人感受到生存危機。強烈的對抗再所難免。譬如,一開始就讓22萬員工下崗,盡管這僅僅是多餘員工中的一小部分,誰敢說,這22萬人不會到北京去遊行呢?誰能安撫住這些群眾呢?別忘了,還有那些被取消了職能和裁減位置的官員的對抗力。一場國有企業的真正改革是一場對政治穩定帶有相當高風險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