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33 有關羅德 馬戈爾尼的介紹主要以法國外交官、中國問題專家阿蘭?佩裏費特的書為基礎。書名為《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mondes》1989年巴黎版。此外還參閱下述著述:薩彼訥?達波仁豪森為約翰?克理斯蒂安?胡特萊爾著的《英國使團中國之行報告的導言》,齊克馬林根,1996年版;伊馬努埃爾?許的《現代中國的崛起》,牛津大學1970年版,在此參閱1998年第六版第七章的《廣州貿易係統》;大衛?蘭德斯的《多民族的幸福和貧困》,紐約1998年版(德文版是1999年在柏林出版的)。

34 中文原文翻譯可在阿蘭?佩裏費特的書中看到。

35 引自大衛?蘭德斯上述著作的342頁。

36 參閱安格斯?麥迪鬆的著述,第342頁。

37 參閱蘇珊?納晴和伊夫林?納威斯克的《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一書,耶魯大學1987年版,第234頁。

38 參閱奧斯卡爾?維格勒的《二十世紀的中國曆史》斯圖加特1989年版,第13~14頁。

39 到目前為止,關於義和團起義有兩本頗有影響的專著:約瑟夫?埃舍理克的《義和團起義的始末》,加利福尼亞大學1987年版;保羅?科恩的《曆史中的三個關鍵問題——義和團的事件、經曆和神秘》哥倫比亞大學1997年版。

40 引文出自約瑟夫?埃舍理克上書的第291頁。

41 參閱上書第310頁。

42 有關軍閥混戰請看大衛?寶納維雅的《中國的軍事強者》,牛津大學1995年出版。

43 參閱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1968年版,第21~63頁。這篇報告屬於毛最好的作品之一,而且至今以其凝練、直接的表述而作為優秀的範文。

44 作為《南京政府的財政表》的補充,可以參閱沃爾夫剛?福蘭克的《1851~1949年中國革命的一百年》慕尼黑、維也納版,第228~241頁。以及上述伊馬努埃爾?許的著述的第540~573頁。

45 參閱艾爾文?維科爾特的《約?拉勃-南京的德國友人》,斯圖加特1997年版。也可參閱伊爾斯?張的《洗劫南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屠殺》,倫敦1998年版(第一版出自紐約)。

46 摘自Ssu-Yeu Teng 和約翰?費爾班克的《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一份有關1839~1923的記實性評述、分析》哈佛大學 1979年版,第76頁。

47 馬爾克?埃理文的《孔教的崩潰》,見《另一種曆史》,悉尼大學東亞係列,堪培拉 1996年,第352頁。

48 參閱奧斯卡?維格爾的《改革後的中國——以儒家之鏡窺視二十一世紀》,漢堡亞洲研究所資訊1996年號第333頁。維格爾為這種小人物的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學說”的定義,在此以“後”令人聯想起長期的影響。

49引文出自Chow Tse Tsung的《五四運動》,哈佛大學1960年版,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