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以問題為中心1(1 / 3)

第一章以問題為中心1

最有反辯力的思想

在人類社會中,各種各樣的需要也同樣在驅動著科學家。這些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例如,對食物的需要,對安全、保護及關心的需要,對群居、感情及愛的需要,對尊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自尊的需要,對自我實現或發揮個人所特有的和人類所共有的多種潛能的需要。對於心理學家來說,這些需要是最為熟悉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們受到挫折而引起的病態。

對於純粹知識的認識性需要或好奇,以及對於理解——哲學解釋、神學解釋、價值體係解釋——的需要則研究較少,但隻要通過普遍觀察就可以全盤可知了。

最後,還有最少為人知的審美的需要——對於美、對稱,也許還包括對於簡潔、完滿、秩序等的活動,以及表達、表現的需要,還有與這些審美需要有聯係的、使某事趨向完滿的需要。

現在看來,似乎所有其他需要、欲望或驅力不是上麵所列舉的基本目的的手段,就是神經病的,或是某些學習過程的產物。

顯而易見,科學哲學家們最關注的就是認知的需要。在科學的自然曆史階段,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人的持久的好奇心。在更高一級的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水平階段,科學同樣產生於人的持久的理解、解釋以及係統化的欲望。然而,對於科學特別不可缺少的是後一種理論的衝動,因為純粹的好奇心在動物那裏也很常見。

當然,其他動機也存在於科學發展的整個階段。最初的科學理論家常常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幫助人類的手段,而這一點現在卻常常被忽略。例如,培根就期望科學能大大改善人類的貧窮以及疾病的蔓延。現已查實,甚至在希臘科學中,盡管柏拉圖式的純粹非體力的沉思是一種牢固的傳統,但注重實際和人道主義的傾向卻相當有力。

一般來說,夫妻之間的趨同和歸屬的感情,以及更強烈的對人類的愛的感情,往往是許多科學工作者的原始動機。他們投身於科學,就像他們同樣也會投身於社會工作或者醫學一樣,都是為了幫助、服務於人們。

最終,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人類的需要都可以成為涉足科學、從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學的原始動機。科學研究既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又可以作為一種取得威望的源泉,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者是滿足任何精神需要的工具。

對於多數人來說,更常見的是,所有同時發生作用的動機的各種程度的不同聯合,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原始的、最重要的動機。對於任何科學家來說,研究工作不僅有愛的需要,而且還被單純的好奇所驅使;不僅有威望的需要,還被掙錢的需要促動;等等。此類記述都是最有反辯力的思想。

從心理學角度看,科學屬於一種敏銳的認識,是人類的創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類的、或者具有自身固有規律的純粹的“事物”。科學產生於人類的動機,它的目標是人類的科學,是由人類創造、更新以及發展的。它的規律、結構以及表現形式,不僅取決於它所發現的現實的性質,而且還取決於完成這些發現的人類本性的性質。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會依據自己的經驗,采取研究人,而不是他們製造的抽象觀念,通過研究科學家,而不光是科學的方式,相當自然和自如地處理任何課題。

然而,有的人錯誤地認為,科學完全是自主的,能夠自我調節;並將科學視作一場與人類利益無關的,有著固有的、任意的棋類規則的遊戲。事實卻並非如此,心理學家必須將這些企圖看成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錯誤的,甚至是違反經驗的。

在這裏,我希望首先明確研究科學的心理學所依據的某些極為重要的自明之理。然後,我將提出對此論題的某些含義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