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7
本質思考法
(一)
所謂本質思考法就是在思考問題時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一種動腦方法。
(二)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這一種思考方法呢?
第一,遇事要認真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不被一些事情的表麵現象迷住了眼而失去敏銳的洞察力。
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日本軍國主義對朝鮮加緊侵略和擴張,妄圖把朝鮮置於日本的控製之下。但中國的清王朝也不想放棄原來和朝鮮的宗主關係,這樣,中日兩國關係逐漸緊張起來。當時清朝派遣號稱世界第一流的大型戰艦“平遠”號訪問日本。雖然訪問中也有一些友好的成分,但很大程度上是對日本進行恫嚇。所以當時被邀請參觀“平遠”號的日本高級官員和軍人,都為其雄偉、先進而驚歎不已,認為如果為了朝鮮而同中國開戰,那是極大的冒險。且不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單是這些世界一流的戰艦,也是當時的日本所無法匹敵的。可是,被人譽為日本海軍靈魂的東鄉平八郎,在仔細觀察了“平遠”號後,發現“平遠”號戰艦雖稱得上世界一流,但從炮管上雜亂地晾曬著的水兵的衣服就能看出清朝海軍紀律不嚴、士氣不高,並由此看破了清朝海軍的實力。他回去對其他日本軍官說:“看了清艦‘平遠’號後,我認為不必害怕清朝海軍。他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雖然大清王朝擁有鄧世昌等一批英勇善戰的艦隊官兵,但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上為數不少的官兵輕敵,戰前不認真備戰和臨陣脫逃,結果裝備比較精良的北洋艦隊仍然不能免於全軍覆沒的命運。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權。為了進而奪取中國的東北三省,同懷有相同動機的沙皇俄國發生了衝突,爆發日俄戰爭也是遲早的問題了。
當時日本是剛興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沙皇俄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日本的海軍實力也非俄國人的對手。當時很多日本軍官對俄國也懼怕三分,認為一旦失敗,那將亡國滅種。但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並不相信一些數字的比較和表麵的現象。他利用八國聯軍的軍艦集結在天津大沽口的機會,暗中觀察了俄國艦隊。當時有人問他:“你認為俄國艦隊怎麼樣?”他說:“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我眺望了俄國艦隊,很難說他們的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他們用軍艦運送步兵和軍需品,更是不可寬恕的。這證明他們輕視軍艦的本來職能。用軍艦代替運輸船使用,必然消耗他們的本職精力,使他們的訓練荒疏,這樣一旦發生海戰,艦隻就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這也暴露了他們的海上運輸能力的不足,如果(日俄)發生海戰,一定在日本周圍海域進行,更對他們不利。由此可見,俄國出兵準備不充分,我們不必害怕俄國。”
後來的日俄戰爭中,雖然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噸位超過了日本艦隊的一倍,但最後這兩個艦隊均被日軍全殲了。
東鄉平八郎的動腦雖然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野心,但就動腦而言是成功的。他使用的就是揭示本質法,他沒有被清朝海軍和俄國海軍的表麵上的強大所左右,而是透過一些現象分析本質,找到了清朝海軍和俄國海軍的薄弱之處,從而知己知彼以至取勝。
第二,在認真思考的前提下,分析問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一天,文彥博和他的夥伴們來到了一塊草地上踢球。這片草地被一圈參天大樹所環繞,微風習習,綠草茵茵。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著皮球,皮球在他們的腳下飛快地流動,一會兒滾到這個人腳下,一會兒又滾向那個人的身邊。夥伴們越踢越高興,他們踢呀踢呀,一個孩子照準皮球飛起一腳,球如同離弦之箭向遠處飛去,“咚”的一聲掉進草地邊的樹洞裏去了。
幾個孩子跑過去掏球。一個小孩兒把胳膊伸進洞去,探著身子使勁掏,說:“洞太深了,我的手夠不著洞底,怎麼辦呢?”有一個孩子出主意說:“拿木棍撥拉試試。”他拿著一根長長的木棍遞給他伸進洞裏,攪和了一會兒,球還是沒出來。他們失望地說:“這個樹洞是彎曲的,木棍又不會拐彎,根本就夠不到底。”這時有一個孩子拿著一根鐵絲伸到了樹洞裏麵,鐵絲隨著樹洞的彎曲也呈現一些彎度,他突然高興地喊道:“我的鐵絲碰到球了。”他使勁地撥拉,因為皮球是圓的,而洞是彎的,皮球在他的撥動下滾來滾去就是掏不出來。幾個小夥伴非常懊惱。
這時有人想起文彥博比較聰明,就把在不遠處玩耍的文彥博喊過來,並把剛才的情況跟他說了一遍。文彥博聽完之後,走到樹洞前看了看,把手伸進去試了試,皺著眉頭想了想,突然他一拍腦門:“有辦法了。附近不是有條小河嗎?用水桶拎來幾桶水往樹洞裏灌,球準能出來。”小夥伴們很信任他,紛紛找來水桶拎水往樹洞裏灌。樹洞很快被灌滿了水,隨著水位一點一點往上升,皮球也晃晃悠悠地浮出了樹洞。小夥伴們高興極了,圍著文彥博問他:“你怎麼知道用水灌樹洞,球就會出來呢?”文彥博笑著說:“洞那麼深,還彎曲,手夠不著,木棍也不會彎,即使用能彎的東西掏,因為球是圓的,怎麼也不可能掏上來。而水是依勢而流,它可直、可彎,況且水是有浮力的,皮球那麼輕,水一多,球自然就浮上來了。水漲船高就是這個道理。”小夥伴們一聽頓時恍然大悟,直誇文彥博是最聰明的人。
文彥博的動腦成功,關鍵在於他能理解皮球的一個特點——遇水而漂,透過其他小朋友掏球的失敗這些表麵現象,找到了解決問題(掏出皮球)的實質(讓球浮出樹洞),結合了水的本質特征,采用了水漲船高的原理用水灌洞,解決了這一難題。應該說,這是一個運用揭示本質法解決問題十分成功的事例。
形象思維法
(一)
春秋時期,晉國曾是黃河一帶的霸主,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東邊跟它相鄰的是兩個小國家,一個是虞國,一個是虢國。晉國早就想吞並這兩個小國,因一直忙著和大國交戰,沒顧得上吃這兩口“窩邊草”。
公元655年,晉國無戰事,便找了個借口要討伐虢國。無奈晉國和虢國接壤處全是高山,部隊行進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跟虞國借條道繞過去攻打虢國就方便多了。於是,晉君晉獻公讓人帶著一匹千裏馬和一對名貴的玉璧作為禮物來見虞君,想跟虞國借路。
虞君一是怕惹不起晉國,二是貪財看中了禮物,便滿口答應了。大夫宮之奇攔阻他說:“不行!不行!虢國和虞國貼得這麼近,好像嘴唇跟牙齒的關係。俗話說‘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我們這兩個小國家相互幫助才不至於給人家滅了,現在您要借路給晉國,萬一虢國被晉國滅了,這就等於消滅了保護牙齒的嘴唇,牙齒就要露出來遭受寒冷,到那時我們的國家就成了沒有嘴唇的牙齒,還能長久嗎?”虞君一意孤行,答應借路給晉國。宮之奇知道虞國一定滅亡,就偷偷地帶著家眷逃到別國去了。
後來,不出宮之奇所料,晉軍長驅直入,兩天就滅掉了虢國。回師途中又順手牽羊滅掉了虞國。
這個事例中,宮之奇生動形象地給虞君分析形勢,把虢國和虞國的關係形象地比喻成嘴唇和牙齒的關係,指出兩國隻有互相保護、互相幫助才不至於被晉國吃掉。無奈,糊塗的虞君貪財忘義,結果自然逃不了亡國的命運。宮之奇運用的動腦方法就是形象思維法。
形象思維法就是一種利用某些事物的形象來幫助說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動腦方法。形象思維法由於借助的形象直觀、具體,又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事物,這使得說理更容易被接受,思考和解決問題更直接、更簡單易行。一般地說,形象可以分為自然形象和人為形象。自然形象是指一切客觀存在的、未經人類加工改造過的形象,如秋霜冬雪、春風夏雨、黃山奇峰、三峽急流等;人為形象是指經過人的有意識的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形象,如農田、戰車、圖畫、人造衛星等等。總之,不管是自然形象還是人為形象,隻要我們運用合理得當,都可以幫助我們動腦思考問題。
三國時,據說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行軍中路過一個沒有水源的地方。將士們非常口渴,行軍遇到困難。曹操命令隊伍停止前進,派人四下找水。可是這裏是一片荒原,沒有河,也沒有井,根本找不到水喝。曹操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挖了半天,也見不到一滴水。
曹操心想:不能讓千軍萬馬在這無水之地久留,得想個法子讓大家振作起精神走出這個荒原才行!他開動腦筋,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於是他站到高處四下觀望,忽然他大聲對將士們說:“有水啦!有水啦!”將士們一聽有水了,都來了精神,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搶著問:“水在哪兒?水在哪兒?”曹操用手一指前方說:“這條道我熟悉,前邊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咱們到那兒去吃梅子吧!”聽曹操這麼一說,將士們馬上想起了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裏都流出了口水,嘴裏有了口水,就不再渴得十分難受了。曹操趁此機會趕緊整頓隊伍,繼續前進,終於帶領大軍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曹操就是利用人對梅子這一形象的記憶,巧妙地使用形象思維這一方法的。後人把這件事稱為“望梅止渴”。
(二)
那麼怎樣才能使用好這種方法呢?
第一,在利用形象時應注意確切性。如果不確切就沒有說服力。隻有形象十分確切了,才能使人理解和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