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第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這是國家最高級別的青少年科技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科協、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國青少年科技領導小組聯合主辦,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領銜讚助。蘇茂和他的“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被推薦到廣西青少年科技發明創造代表隊,赴合肥參賽。參賽前,北海中學校長葉翠微對這次大賽十分重視,考慮到蘇茂的機器人身上的安裝的遙控設備已經陳舊,容易出故障,便批給蘇茂6000元專款,讓一位老師帶著他到廣州,買回一套進口的遙控設備替換。大賽中,蘇茂遙控機器人從不同的角度準確地抓取一隻礦泉水瓶子,贏得了在場的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讚許,奪得了“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和“英特爾少年英才獎”。

8月底,蘇茂和他的“數字比例無線電遙控機器人”又被推薦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長江小小科學家”大獎賽。這次大獎賽,是由國家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協承辦的,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500多件作品和項目參賽,代表了全國青少年科技發明的最高水平。初評後,隻有81件作品和項目進入了終評展示會場,這些作品大部分是近年來在全國性和國際性青少年科技發明比賽中獲獎的。作品終評評委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27位著名專家教授組成,參賽選手必須經過三道關口:一、寫出作品的文字說明,必須說清楚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二、作品現場演示;三、設計製作者與全體評委麵對麵地進行答辯。蘇茂和他的機器人順利地闖過了三關,奪得了二等獎。一等獎是由新疆一位中學生奪得,他因為發現了一個新物種“小花鳥巢籃”而奪冠。

從首都載譽歸來的蘇茂回到學校,立刻投入了緊張的學習之中。為了參加兩次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大賽,他比同年級的同學們晚開學一個月,功課已經拉下了一大截。他決心像上初三那年一樣,暫時停止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把學習成績突擊上來,力爭在高考時考上一所重點大學,學習自己所喜愛的機械專業。

48.雙手摸出人間奇跡

3歲前被摘掉兩個眼球的袁靚,生活在黑暗的世界裏已經9個年頭了,應該說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幸的女孩,與她的父母和老師共同創造了多少個人間奇跡:可以彈奏美妙的鋼琴曲,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中國小作家協會第一批會員。最大的奇跡是:2000年6月,出版了20餘萬字的《袁靚童話集》。多位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為此書題詞。書的序言中寫道:“現有資料表明,在袁靚出書之前,莫說在中國,就是在全球也沒有12歲盲童寫書出書的事。袁靚這位盲童,硬是用頑強的毅力‘摸’出人間奇跡。”

這50多篇20餘萬字的童話作品,是袁靚在3年時間裏用盲筆“紮”出來的,她的手指有很厚的老繭,經常寫得手指紅腫疼痛難忍。寫出一篇滿意的作品,袁靚就用很慢的語速讀給父親聽,她的父親如實記錄下來,寄給全國的報刊發表。

袁靚說:“將來我要去美國留學,長大了我要當個大作家。現在呀,好好學習,再寫一本童話……”這位生在上海的盲童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1988年11月12日,年過三十的袁德禮、王裕誌夫婦開心極了,他們的女兒出生了。給女兒起了個最好聽的名字:“袁靚”。當然希望女兒美麗出眾,將來美滿幸福。

不幸很快就降臨到這個家,剛滿月的袁靚就被診斷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癌。袁德禮和王裕誌夫婦一下子從幸福的頂峰跌進了痛苦的深淵。當3個月的小袁靚被摘除左眼球後,王裕誌整天抱著女兒以淚洗麵。不懂事的小袁靚並不明白媽媽為什麼總是哭,她總是笑著麵對媽媽的淚水。

慢慢地,袁德禮王裕誌夫婦都能接受了女兒失去左眼的現實,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女兒撫養成人,不讓她再受一點委屈。而惡運又一次向這個家庭襲來了重拳:小袁靚3歲時,醫生的診斷讓一家人欲哭無淚:“小袁靚必須摘除右眼球,否則性命不保!”王裕誌整天抱著小袁靚,兩眼直勾勾地看著女兒,好像害怕什麼人從她身邊搶走一樣。袁德禮經過痛苦的思考,做出當時認為是明智的選擇:“讓女兒一生生活在黑暗中,太痛苦了,她長大了怎麼活呀!還不如放棄治療,讓女兒在父母的愛中走完短暫的人生。”人們都說母愛是拒絕理性的,王裕誌當時的想法和作法驗證了這一點。當時的王裕誌不聽任何勸告,她隻認準一個理:“隻要女兒能活,就行!”

最後的結果,是小袁靚自己決定的。一天傍晚,袁德禮王裕誌夫婦又一次商量應該怎麼辦,這一次是當著袁靚的麵說的,他們都認為小袁靚太小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可是,奇跡發生了,小袁靚開口了:“媽媽,我要活!不要死!”袁德禮把女兒緊緊抱在懷裏,兩行熱淚淌到了女兒的臉上:“爸爸救你,沒有眼睛了也讓你活下去!”

就在手術的前一天,袁德禮王裕誌夫婦帶著小袁靚坐車逛街逛公園,他們要讓女兒把世界上的顏色看個夠。從第二天起,袁靚的一生都不可能再看到什麼了。王裕誌用手指著看到的一切告訴女兒:這是紅的,那是綠的;這是汽車,那是高樓;這是老虎,那是猴子;這是花兒,那是草……王裕誌忍不住在哭,袁德禮表情沉重一言不發,小袁靚則笑著比劃著,手術後,小袁靚問媽媽:“天為啥是黑的?為啥看不到媽媽了?”王裕誌哭著告訴女兒:“媽媽領著你,黑也不怕!”

小袁靚的天性活潑,雖然沒有眼睛,卻一點不影響她的活動。在盲童幼兒園裏,她是最好動的,也是最愛問問題的。在家裏,也總是纏著媽媽問這問那,媽媽答不上來的,就等爸爸回家後問。袁德禮本來是記者,後來下海開公司,當然十分辛苦,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了。小袁靚並不理會爸爸的怠慢,她纏著爸爸,直到把腦海裏所有的問題弄清楚才肯罷休。小袁靚好動,在幼兒園裏,在家裏,總是手裏不離東西,總想把身邊的一切拆開弄明白。兩條靈活的腿總在運動,當然不時會摔得頭破血流,可第二天仍是跑來跑去。

小袁靚看不到任何東西,她總是讓媽媽給她講看到的一切。媽媽講著,就像她親眼看到一樣,手舞足蹈地跟著又說又笑。

一晃兒,小袁靚6歲了,有一天,她非常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上學!院裏的小朋友像我這麼大應該上學了,為什麼不送我上學?”王裕誌到處了解,搞明白了小袁靚應該上盲童學校,小袁靚7歲那年,走進了上海盲童學校的大門,開始了她的學習生活。她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從上學開始的。

走進盲校的袁靚,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盲人有一雙特殊的眼睛——手!用手可以感知這個世界的一切,”有眼睛的孩子用鉛筆鋼筆寫字,沒有眼睛的孩子可以用盲筆“紮”字,袁靚“紮”的字很好,這讓她很開心。

最讓袁靚開心的是上音樂課,老師教他們識譜唱歌,袁靚學得非常投入,她有很好的歌喉。開始學樂器時,袁靚學得更認真了。琵琶、電子琴、鋼琴,她都學得很認真。她是不可能看見琴鍵和音區的,老師教她用手摸,記住距離和發音,袁靚一遍一遍練習,開始時經常摸錯鍵,彈得不成曲調。幾個月後,彈得很好了,要知道,幾個月的時間裏,袁靚的手磨破了,人也瘦了。媽媽看著很心疼,勸她不要太苦了自己,小小年紀的袁靚非常認真地說:“媽媽,我愛聽音樂,我要自己給自己聽,我不怕苦。”媽媽流淚了,心裏發誓:“要給女兒買一架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