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7

7以物喻物,以理辯理

齊威王用人不疑

戰國時,有一次秦軍借道韓、魏以攻齊國。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紮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徽章,混雜到秦軍中待機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人探不明匡章的用意,悄悄向威王打小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人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降秦。”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

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道:“多人異口同聲說匡章行為不軌,大王為何不發兵擊之?”威王胸有成竹地說:“此人不叛寡人明矣,為何擊之!”果然,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吃驚,詢問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

原來,匡章的母親在世時,得罪了匡章的父親,被他父親殺死埋於馬棧下。威王任匡章為將時,其父已死。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更葬,但為匡章所謝絕,理由是:父親生前未做此吩咐。他說:“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這使威王堅信:“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所以,盡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住了這次抗秦鬥爭的勝利。

匡章本人回朝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動,誓死效忠,遂北伐燕,南征楚,為齊屢建戰功。

齊威王力排眾議,信任匡章,是因為他對匡章有深入的了解。

他對匡章的了解大致有三個遞進環節。首先,他對匡章的日常行為進行了仔細觀察,並抓住了重要的觀察事實,然後對主要事實進行溯因解釋,最後把匡章為子與為臣進行類比,由其“為子不欺死父”推導出“為臣將不欺生君”的結論。寧戚勸宋桓公止戈

宋國和齊國要打仗,周大夫寧戚勸兩國講和。齊桓公同意了,宋桓公卻不動聲色,態度傲慢。寧戚長歎一聲對宋桓公說:“宋國真危險啊!”宋桓公問:“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寧戚說:“依您看,您和周公比,誰更賢明?”宋桓公回道:“周公是聖人,我怎敢和聖人相比!”寧戚說:“在周朝最強盛之時,周公聽說有人來見,即使正嚼著飯,也急忙把飯吐出來,去會見客人。即使這樣,他還怕失禮。可是您怎麼樣呢?宋國這樣衰弱,國內連年發生殺死國君的事,您的王位並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願意到您這兒來,何況您還這樣傲慢呢!宋國的處境還不危險嗎?”宋桓公聽了,連連向寧戚道歉,並同意講和。

寧戚勸說宋桓公運用的是直接對比法。他首先開門見山地點明宋桓公眼下的行為將導致嚴重的後果,然後通過對比指明原因。他從周、宋兩國的大小、實力,地位及其與鄰國的關係等外部條件方麵和周公、宋桓公兩人的威望和待人的禮數等主體行為方麵進行直接對比,揭示出兩者的巨大反差,使宋桓公幡然悔悟。對比法的運用要注意兩點,其一是要同類相比,其二是要找出對比雙方的反差,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思索。私塾先生作詩訓子

從前,有位姓宋的私塾先生,兒子尚幼時便死了妻子,因家境貧寒,未能續弦。他含辛茹苦地將兒子撫養成人。可是,兒子結婚後,卻聽信媳婦的讒言,致使老人衣不暖體,食難飽腹,備受虐待。

一日清晨,老人隔窗看見小倆口歡歡喜喜地給孫兒喂飯。老人觸景生情,思緒萬千,便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外的牆上:

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

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

這首詩通俗曉暢,寓情於理,將祖孫三代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發人深思,催人自警。兒媳看後,羞愧難當,終於痛改前非,對老人孝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