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果如其所想。王光英的巧妙回答
王光英赴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時,一下飛機就被將了一軍。一位女記者問他:“你帶了多少錢來?”
王光英見是個女記者,便答道:“對女土不能問歲數,對男土,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
女記者語塞。
女記者提的這個問題,屬於社會場合經常出現的那一類簡單而又不好回答的問題。說無可奉告,對方會說態度生硬;哼哼哈哈,難脫對方糾纏;說多不好,說少也不好。利用社交場上的交際規矩,禮貌而巧妙地回避問題是對付此類提問的良方。8轉移視線,說理妙招
孔融智見李膺
東漢時在河南做官的李膺聲名很大,不輕易與人交結應酬。他給自家的管門人規定:如果不是當代名人和親戚朋友,都不準通報。
一天。李府大門外來了一個十來歲的小孩。這孩子眉清目秀,行為舉止落落大方。他走上前來,從容不迫地對管門人說:“我是李府君老朋友的兒子,煩您通報一聲。”管門人見他這樣說,進去報告李膺。當時,李膺正在和幾個朋友談話,聽說求見的孩子自稱是老朋友的兒子,就順口吩咐:“請他進來。”
這孩子從容地整理了一下衣服,昂首闊步地走上堂來,像老相識一樣向李膺施禮問安。李膺抬頭一看,不禁愣住了,“噫,這是誰家的孩子,我怎麼從來沒見過?”李膺在心裏嘀咕著,他試探地問孩子:“你這孩子是誰家的呀?你祖父和我是老相識嗎?”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是這樣的,我姓孔,叫孔融。府君姓李,八百年前,我的祖先孔子與您的祖先老子,道德同樣高,名聲同樣大,而且他們之間交誼深厚,情同師友。算起來,我家與您家才真是世世代代相傳的老朋友呢。”李膺聽孔融這麼一說,恍然大悟,打心眼裏欣賞孔融的大膽和機智,樂嗬嗬地說:“對,對對!好,好極了!我們的確是世交。”忙叫人給孔融安置座位。
原來孔融隨父親孔伯到京城不久,聽說李膺德高望重,一心想見見他;又聽說李膺的規矩,知道輕易見不著。這天,他靈機一動,就想出這麼個辦法。
過了一會兒,太中大夫陳煒到李家作客,有個客人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他。陳煒不以為然地說:“人小時候有點小聰明,長大了未必有什麼過人之處。”陳煒的話剛說完,孔融就接過話頭,“聽您剛才說的話,您小時候肯定是一個‘有點小聰明’的人。”在坐客人聽了,哈哈大笑,陳煒鬧了個麵紅耳赤。李膺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孔融與李膺之間的交往既是長幼之交。又是初交,孔融雖然是有備而來,但是他畢竟是冒然造訪,並且所麵對的交際對象是一位聲名很大、又很自負的人。因此,這是一次難度頗大的交往。孔融之所以能得到李膺的禮遇,是由於他的禮貌、儀態、膽量和機智征服了李膺。世交之說,足見其不同凡響;與陳煒的對話,更顯其機敏過人。“吻的是中國”
老詩人嚴陣和青年女作家鐵凝等訪問美國。有一次這一老一少在街上散步,恰巧有兩位美國老人在一旁休息,看到中國人來,他們很高興地迎上來交談,說中國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國度。其中一位老人為表達這種崇敬的感情,熱烈地擁抱鐵凝,並親吻了一下。鐵凝十分尷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也抱怨那位老人太感情用事。這位老人也窘迫地站在一旁。一個尷尬,一個窘迫,嚴陣看到這種情況,走上前去,用一句話打破了僵局。他笑著說:“嗬,尊敬的老先生,您剛才吻的不是鐵凝,而是中國,對吧?”那位老人馬上朗聲笑道:“對,對!我吻的是鐵凝,也是中國,兩種成分都有。”尷尬的氣氛在笑聲中煙消雲散。
東西方表達感情的方式有些完全不同,交流時不免會產生一些尷尬的情形。在美國街頭,一位美國老人為表達非常喜歡中國這種崇高的感情,熱烈地擁抱了青年女作家鐵凝,還親吻了一下。這對西方女士尤其是年輕姑娘來說恐怕是習以為常的了,然而,對這種禮節完全陌生且不習慣的東方女士鐵凝來說未免感到難堪且不知所措,雙方便陷入了窘困之中。處於這種情況下,再也不能讓事態發展甚至傷害雙方的感情了。於是,機智的老詩人嚴陣,變具體角色為抽象角色,說尊敬的老先生吻的不是鐵凝而是中國,從而打破了僵局,創造了一個讓美國老人抒發感情、表示讚美的機會,巧妙地消除了尷尬的氣氛。9在說笑中言明道理
“滿朝文武皆忠臣”
乾隆皇帝風流儒雅,經常四出巡遊。或察吏治,或觀民情,或縱覽山水。有一次他沿衛河乘船南巡,動不動就靠岸詳察。船到達山東境內一個小鎮時。他又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民間疾苦。於是就命人叫來一個農夫,親自詢問當地農事、年景,又特意問及地方官吏賢明與否。農夫小心應對,一副恐懼模樣再加上濃重的鄉音,使乾隆皇帝興致更高,開懷之下,他指了指自己的隨行大員們,對農夫說:“你去認識一下我的這些大臣,看看他們忠與不忠,稱職與否?”因為是奉旨查詢,所以這些大臣也不敢怠慢,依次把自己的姓名、官職告訴農夫。其中有的人因害怕農夫把民間輿論據實上報或回答不周而觸怒皇上,心裏緊張異常,兩條腿突突直抖。農夫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不稱誰的心,自己也會引來禍殃,而無端的讚譽之辭,自己又實在不願講。他在這些大臣麵前端詳了一回,靈機一動,轉身對乾隆報說:“恭賀皇上,滿朝文武都是忠臣啊。”乾隆奇怪地問:“你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農夫一臉嚴肅,恭恭敬敬地回答:“我們這裏看戲時,淨角所扮的的奸臣,像曹操、秦檜一流,都是大白臉。而您這滿朝文武卻沒有一個這模樣的,所以他們都是忠臣啊。”乾隆哈哈大笑,賞了農夫又繼續他的“體察”了。
乾隆皇帝南巡,向農夫了解民間疾苦和吏治情況,可謂開明之舉。然而,要一個農夫奉旨查詢隨行大臣的忠與不忠,稱職與否,則近乎開玩笑了。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對京城官員有多少了解呢?至多是道聽途說而已,而且此舉是把農夫推向了風口浪尖的危險境地,因為無論說誰不忠或不稱職,都可能遭來殺身乃至滅族之禍。因此,他機智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官員轉換成戲台上的官員,然後再用戲台上奸臣的臉譜大白臉來衡量現實生活中的官員,沒有發現一個是不忠不廉不稱職的奸臣——當然是不可能發現的了!這又不是在演戲,可又的的確確是在演戲!看,一位農民,角色轉換的言語策略動用得多麼嫻熟,既諷刺了那些老爺,又保全了自己。“請聽‘老佛爺’的演講”
某高校邀請話劇《光緒政變記》中慈禧太後的扮演者鄭毓芝作演講,主持者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好不容易把‘老佛爺’慈禧太後請來了(掌聲,笑聲,聽眾的情緒頓時熱烈起來)!‘老佛爺’鄭毓芝同誌在戲台上盛氣淩人,皇帝、太監、大臣見了都諾諾連聲,磕頭下跪,在台下卻和藹可親,熱情誠懇。她方才和我談起,還曾扮演過《秦王李世民》中的貴妃娘娘,話劇《孫中山》中的宋慶齡。她是怎樣把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的呢?下麵就請聽她的演講(聽眾凝視主席台,熱烈鼓掌)。”
邀請《光緒政變記》中慈禧太後的扮演者鄭毓芝作演講,主持人卻直呼她扮演的角色名稱——“老佛爺”慈禧太後,這種具有現實和曆史時空間隔距離的角色轉換頓時產生了幽默效果,使聽眾於錯愕之中妙悟其趣,熱情鼓掌,並開懷大笑,從而營造了一個融洽熱烈的氣氛。這說明,利用角色轉換的方式臨時改變人物身份,可以產生妙趣橫生,活躍氣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