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為什麼會發光(3 / 3)

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出內波的速度一般在2節左右,如果航速大大超過內波速度時,海水就無法把船“粘”住了。如今艦船速度大大超過內波速度,因而海水“粘”船現象就成為了曆史。

雖說“密度躍層”產生的一般性的內波“粘”不住現代艦船了。可“密度躍層”卻能壓住水中下潛的潛艇。

一次,有一艘潛艇奉命巡航,來到預定海域後,潛艇均衡完畢,艇長下達了下潛的命令。不一會兒,潛艇順利下潛,5米、10米、20米……一直到40米時都很正常,當潛艇下潛到50米時,升降舵手報告說,已經到達海底了。艇長說:“不對呀,這個海區深度l00多米,怎麼下潛一半就到底了呢?”

艇長下令停車檢查,深度計完好無損,其他儀器也都正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艇長一拍腦門:“準是碰上‘液體海底’啦!”

果不其然,這艘潛艇被“液體海底”托住了。

“液體海底”就是“密度躍層”。海水密度一大,浮力就大。加上這“密度躍層”又有幾米厚,這麼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潛艇在水下力矩又小,因此,就被這“液體海底”托住了。

這時,隻要潛艇用升降舵造一個傾角,開足馬力,就可以擺脫“液體海底”的巨掌。

1960年1月23日,瑞士的雅克·皮卡爾乘坐“的裏雅斯特”號深潛器,開始了人類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地方——馬裏亞納海溝時,多次遇到“液體海底”的粘托。

那天上午“的裏雅斯特”號以每秒1米的速度緩緩向l萬多米深的海溝潛去,幾分鍾後,深潛器突然停止下潛。難道這麼快就著底了?不,不可能,這裏是萬米深淵,離海底還遠著哩。那麼,是深潛器出故障了嗎?也不會,因為“的裏雅斯特”號久經考驗,況且下潛前又經再三檢查,絕不會有什麼問題。

雅克·皮卡爾又檢查了一遍機械,沒發現異常。當他觀察海水溫度表時,發現海水的溫度變化劇烈。這時他才明白,原來是“密度躍層”在作怪。

皮卡爾放掉一些汽油,放進一些海水,從而增加了深潛器的重量。這樣,深潛器就突破了“液體海底”的阻擋,繼續下潛了。

令人驚異的是,下潛僅10米,深潛器又一次被“粘”住了。他不得不再次調整壓載重量,又一次突破“液體海底”的阻擋。下潛20米後,深潛器第三次被“粘”住。

這樣折騰了4次,探潛器才完全衝破“液體海底”設置的“封鎖線”,一路順暢潛到萬米海底,創造了人類探險史上的新紀錄。

雖然“密度躍層”已不能“粘”住現代艦船,但對“密度躍層”的研究卻極有軍事價值。“密度躍層”厚達幾米,海水的密度增大,仿佛築起一道厚厚的“牆”,聲呐發出的聲波碰到這堵“牆”,就被反彈回去。當潛艇遇到水麵艦艇的追捕時,如果鑽到“密度躍層”下麵,水麵艦艇聲呐發出的聲波穿透不了“密度躍層”,就會成為“聾子”和“瞎子”,而潛艇卻能安全撤離或發起反擊。

在“密度躍層”中,躍層的上下界麵使聲波產生折射,造成聲波隻能在“密度躍層”中向前傳播,於是形成了一條水下“聲道”。聲波在聲道中衰減很少,可謂暢通無阻,傳播的速度和距離令人驚歎。1960年3月1日,在澳大利亞西南附近海中投下6枚深水炸彈,爆炸聲波在水下1200米的“聲道”裏向外傳播,繞過好望角,折向赤道,經3小時43分鍾後,被北半球百慕大群島的水聲站收到。爆炸聲波傳播繞地球半圈,並無明顯減弱。可見聲道真是聲波傳播的“高速公路”。

利用“密度躍層”中的“聲道”,可以進行遠距離水下通訊。例如在海軍基地裝上水下測聽和通訊係統,遠航的潛艇裝備相應的設備,就可以與基地指揮機關進行通訊聯絡,最大通訊距離可達4000多公裏。

另外,由於“密度躍層”如屏障般橫亙於海中,影響了上下層海水交換,造成下層海水缺乏溶解氧,再加上硫細菌使沉積海底的大量有機物產生高濃度的硫化氫氣體,海洋生物難以在下層海水中生存。因此,“密度躍層”強烈的地方,生物主要生活在上層海水中。而且內波引起的水文變化,迫使海洋生物活動的區域和範圍也發生變化。可見,對“密度躍層”的研究,在軍事和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