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鹹味之謎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鹹的。其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種鹽分。根據科學測定,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鹽。地球上,海洋中蘊含大量的鹽類物質。有人估計,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鹽分都提取出來,鋪在陸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鹽層;如果鋪在我國的國土上,可使我國平均高出海麵2400米左右。
海洋剛形成時,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樣,是淡的。後來,雨水不斷地衝刷岩石和土壤,並把岩石和土壤中的鹽類物質衝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鹽分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海中水分不斷蒸發(鹽幾乎不會蒸發),這就使鹽的濃度越來越大。當然,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
那麼,海洋是不是會越變越鹹?含鹽量高達25%的死海似乎肯定了這種推測。
其實不然。因為海洋也有“釋放”鹽分、把鹽分“歸還”陸地的“絕招”。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當海洋中的可溶性物質(含鹽類物質)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可溶性物質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
海洋中的生物體內吸收了一定的鹽類物質,當海洋生物死去後,它的屍體沉到海底。
台風暴發時,狂風巨浪,海水被卷到陸地上,海水中的鹽類物質也被帶到陸地。
此外,從漫長的陸地變遷曆史看,有些海洋的海灣地帶,由於地殼的升高而與海洋隔斷。這些地帶就像與大海母親失散的“遊子”,而在太陽光的“肆虐”下,變成陸地,留下大量鹽分。
海水不能變鹹,是不是會越變越淡呢?
這也不大可能。總的來說,海水的鹹度會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當然,這不排除在某一個海域某一段時間,海水會變鹹或變淡。海水會不會越來越鹹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鹹?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麼這些鹽類究竟從哪裏來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侵蝕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再彙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增加,隻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總之,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越來越鹹?這還需要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威力巨大的海洋台風
人們有時會在熱帶洋麵上發現一種狀如蘑菇的強烈氣旋,其直徑通常在幾百千米以上,雲層高度在9千米以上。這就是台風。它帶來的湧浪、暴雨和風暴潮,對海上航船和海岸設施破壞極大。
台風可分為台風眼區、台風渦旋區和台風外圍區。台風眼區是台風的中心部分,這是一個相對穩靜、具有少雲或無雲天氣的空心管狀區,直徑在10千米~60千米,氣壓極低,且穩定少變,四周被高高的雲牆所環繞。這裏的海麵狀況十分惡劣,對船舶危害極大的金字塔浪,往往出現在這裏。台風渦旋區是繞台風眼周圍的最大風速環形區,這裏高大寬厚的雲牆寬達幾十千米,它的半徑約100千米,在該區40米/秒~60米/秒的大風是常見的事,曾出現過100米/秒以上的強風。台風外圍區是台風的邊緣大風區,這個區域內的天氣亂雲翻滾,雨量時大時小,時降時停,風力向台風中心逐漸增大,氣壓降低。
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第4艦隊在三陸衝海麵行進時突遇台風,但他們迎著狂風惡浪仍按原計劃前進、當時台風中心最大風速達40米/秒,最大浪高在14米以上。艦隊橫穿台風,進入台風眼。結果38艘軍艦遭到狂風巨浪的襲擊,“初雪”號和“夕霧”號驅艦被攔腰切斷,“望月”號艦橋斷裂,進入危險半圓的水雷艦全部覆沒,14艘5000噸以上的大型艦艇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員大量傷亡,損失極為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