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15日,南森經曆了千辛萬苦之後,終於回到了挪威。他沒有陶醉在一片恭維聲中,而是請來了海洋學家埃克曼,共同探索“死水”的奧秘,終於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原來,海水的密度各處不同。一般說來,溫度高的海水密度小,而溫度低的海水密度大;鹽度低的海水密度小,而鹽度高的海水密度大。如果一個海域因有兩種密度的海水同時存在,那麼,密度小的海水就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麵,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形成一個屏障,叫“密度躍層”。這“密度躍層”有的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把海水分成兩種水團,分別位於躍層的上下,並以躍層作為界麵。如果有某種外力(如月亮、太陽的引潮力,風、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麵上,界麵就會產生波浪。這種波浪處於海麵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稱之為內波。
在海岸附近,江河入海口處,常常形成“衝淡水”,鹽度和密度顯著降低,它們的下麵如果是密度大、鹽度高的海水,就會形成“密度躍層”。夏季寒冷地區海上浮冰融化了,含鹽低的水層浮動在高鹽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時,也會形成“密度躍層”。南森遇到的就是後一種情況。
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隻的吃水深度時,如果船的航速比較低,船的螺旋槳的攪動就會在“密度躍層”上產生內波,內波的運動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內波的阻力就會迅速增加,船速就會減低下來,船就像被海水“粘”住似的寸步難行。當年南森的“弗雷姆”號被“粘”住時,船速就由4.5節突然降低到1節。後來,是風的推力超過了內波的“粘”力,才使南森的船脫險。
“死水”區的內波,由於水質運動的方向不同,不但會把漁船的漁網擰成一縷,還會使船舵失靈,甚至會使船隻迷航。
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出內波的速度一般在2節左右,如果航速大大超過內波速度時,海水就無法把船“粘”住了。如今艦船速度大大超過內波速度,因而海水“粘”船現象就成為了曆史。
雖說“密度躍層”產生的一般性的內波“粘”不住現代艦船了。可“密度躍層”卻能壓住水中下潛的潛艇。
一次,有一艘潛艇奉命巡航,來到預定海域後,潛艇均衡完畢,艇長下達了下潛的命令。不一會兒,潛艇順利下潛,5米、10米、20米……一直到40米時都很正常,當潛艇下潛到50米時,升降舵手報告說,已經到達海底了。艇長說:“不對呀,這個海區深度l00多米,怎麼下潛一半就到底了呢?”
艇長下令停車檢查,深度計完好無損,其他儀器也都正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艇長一拍腦門:“準是碰上‘液體海底’啦!”
果不其然,這艘潛艇被“液體海底”托住了。
“液體海底”就是“密度躍層”。海水密度一大,浮力就大。加上這“密度躍層”又有幾米厚,這麼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潛艇在水下力矩又小,因此,就被這“液體海底”托住了。
這時,隻要潛艇用升降舵造一個傾角,開足馬力,就可以擺脫“液體海底”的巨掌。
1960年1月23日,瑞士的雅克·皮卡爾乘坐“的裏雅斯特”號深潛器,開始了人類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地方——馬裏亞納海溝時,多次遇到“液體海底”的粘托。
那天上午“的裏雅斯特”號以每秒1米的速度緩緩向l萬多米深的海溝潛去,幾分鍾後,深潛器突然停止下潛。難道這麼快就著底了?不,不可能,這裏是萬米深淵,離海底還遠著哩。那麼,是深潛器出故障了嗎?也不會,因為“的裏雅斯特”號久經考驗,況且下潛前又經再三檢查,絕不會有什麼問題。
雅克·皮卡爾又檢查了一遍機械,沒發現異常。當他觀察海水溫度表時,發現海水的溫度變化劇烈。這時他才明白,原來是“密度躍層”在作怪。
皮卡爾放掉一些汽油,放進一些海水,從而增加了深潛器的重量。這樣,深潛器就突破了“液體海底”的阻擋,繼續下潛了。
令人驚異的是,下潛僅10米,深潛器又一次被“粘”住了。他不得不再次調整壓載重量,又一次突破“液體海底”的阻擋。下潛20米後,深潛器第三次被“粘”住。
這樣折騰了4次,探潛器才完全衝破“液體海底”設置的“封鎖線”,一路順暢潛到萬米海底,創造了人類探險史上的新紀錄。
雖然“密度躍層”已不能“粘”住現代艦船,但對“密度躍層”的研究卻極有軍事價值。“密度躍層”厚達幾米,海水的密度增大,仿佛築起一道厚厚的“牆”,聲呐發出的聲波碰到這堵“牆”,就被反彈回去。當潛艇遇到水麵艦艇的追捕時,如果鑽到“密度躍層”下麵,水麵艦艇聲呐發出的聲波穿透不了“密度躍層”,就會成為“聾子”和“瞎子”,而潛艇卻能安全撤離或發起反擊。
在“密度躍層”中,躍層的上下界麵使聲波產生折射,造成聲波隻能在“密度躍層”中向前傳播,於是形成了一條水下“聲道”。聲波在聲道中衰減很少,可謂暢通無阻,傳播的速度和距離令人驚歎。1960年3月1日,在澳大利亞西南附近海中投下6枚深水炸彈,爆炸聲波在水下1200米的“聲道”裏向外傳播,繞過好望角,折向赤道,經3小時43分鍾後,被北半球百慕大群島的水聲站收到。爆炸聲波傳播繞地球半圈,並無明顯減弱。可見聲道真是聲波傳播的“高速公路”。
利用“密度躍層”中的“聲道”,可以進行遠距離水下通訊。例如在海軍基地裝上水下測聽和通訊係統,遠航的潛艇裝備相應的設備,就可以與基地指揮機關進行通訊聯絡,最大通訊距離可達4000多公裏。
另外,由於“密度躍層”如屏障般橫亙於海中,影響了上下層海水交換,造成下層海水缺乏溶解氧,再加上硫細菌使沉積海底的大量有機物產生高濃度的硫化氫氣體,海洋生物難以在下層海水中生存。因此,“密度躍層”強烈的地方,生物主要生活在上層海水中。而且內波引起的水文變化,迫使海洋生物活動的區域和範圍也發生變化。可見,對“密度躍層”的研究,在軍事和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海光和海水開花
在茫茫海上航行,人們經常會遇到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象:海光和海水開花。
當夜幕籠罩海洋的時候,有些海麵上會出現大麵積的海光,有的閃閃爍爍,像流星一樣,有的火花四射,像火珠一樣。有時像爆發的焰火,有時像一個個齊整的幾何圖形,有時像探照燈射出的光芒,有時像旋轉著的光輪。當輪船前進時,周圍就激起無數的火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火龍”。
海水發光的現象常常迷惑著海員們。例如,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陸遭到25米高的海嘯巨浪的襲擊。當海水退出5千米時,人們看到水底發出一種淡青色的光,還在黑夜裏清晰地看到遠處村落的輪廓。後來,浪濤再度襲來,天空映現出粉紅色,有個漁民在巨浪中駛行,看到波峰上的閃光,像電燈光那樣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