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溫為啥會驟然下降(1 / 2)

海溫為啥會驟然下降

科學家們通過對深海沉積物中深水底棲有孔蟲殼的氧同位素分析,發現3800萬年前的始新世末期時海洋底層水溫驟然下降了4~5℃,表層水溫也大幅度下降。當時,冷水占據了大洋的深層,南極底層水開始形成,溫度和鹽度驅動的大洋環流也開始出現,海底侵蝕作用加強,沉積間斷廣泛出現。南極大陸周圍海洋麵發生大規模冰凍,形成數量可觀的海冰,海底接受了大量冰載沉積物。南極大陸局部地區已有冰川出現。

海水溫度驟降,使得深海底浮遊生物蒙受沉重打擊,浮遊微生物大批滅絕或衰減,以至在這以後的一個時期裏,海洋中呈現出生物貧乏、屬種單調的荒蕪局麵。陸上植物也受到明顯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常綠林被落葉林所取代。3800萬年前的驟冷,是新生代氣候變冷中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它為新生代晚期大冰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是什麼造成海洋底層水溫驟然下降的?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始新世末期的海退的結果。這一時期的海退已在墨西哥灣沿岸、歐洲和澳大利亞一些地區發現。海水退落導致淺海大陸架露出水麵,這就增加了海水對陽光的反射率,使氣候變冷。氣候變冷又會導致海麵進一步退落,使氣候更加變冷。南極洲局部地區及周圍海域為冰雪所覆蓋,也會導致反射率增加,反射率增加引起的氣候變冷又會使冰雪覆蓋麵積進一步增大。由於海水變冷,冷水沉潛至海洋深處,致使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升高,海水將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而削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使氣候進一步變冷。這幾種反饋作用可能有力地加劇了氣候的變冷進程。

不過有人提出:海溫驟降等現象的發生不限於始新世末期。但是,為什麼這一時期海溫的急劇變冷會顯得如此不同尋常?

美國學者肯尼特注意到,澳大利亞曾於5300萬年前與南極洲分裂,至始新世末期,塔斯馬尼亞南麵的南塔斯曼隆起,與南極大陸進一步分開,塔斯馬尼亞海道形成,南印度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第一次出現表層水交流,南印度洋高緯海域的寒冷表層水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海道注入南極羅斯海域,冷水取代了以往來自北麵的東澳大利亞暖流,從而觸發了南極地區的冰凍。海冰形成,使得冰下剩餘的海水鹽度升高,鹽度較高的冷水勢必向下沉潛,形成寒冷的底層水,致使海水溫度急劇降低。

還有的科學家從其他方麵解釋海溫驟然降低的原因,其說法不一,至今還不能有一個定論。沒有鹹味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鹽度最低的海,這個海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它與外海海水很少交換,又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再加上氣候寒冷,蒸發特別慢,因而成了含鹽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鹽隻有7~8%,大大低於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含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陸地所環繞,隻有西部通過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洛拉克海峽等與北海相通。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的航道,它通過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沿岸較大的港口有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羅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運的冰封期。太平洋成因之謎

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而在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說中的古太平洋,則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與後來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著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係,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曆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自己與眾不同的成因。如果像海底擴張論所講的那樣,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都是由於海底擴張的原因由古太平洋孕育而成,那麼,作為母親的古太平洋成因又該如何解釋呢?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周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周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