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從太陽中“甩”出來的嗎
許多科學家對地球的起源問題提出了種種假說。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從太陽中“甩”出來的。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由於太陽內部爆炸而“拋”出來的。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其他恒星偶然掠過太陽附近時,由於引力作用從太陽中“拉”出來的。
18世紀50年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一個“星雲說”來解釋太陽係的起源。他認為,一切恒星都由彌漫在太空中的特質微粒凝聚而成的,太陽也不例外。這種雲霧狀的物質微粒叫“星雲”。他設想,形成太陽係的特質微粒一開始分布在比當今太陽係大得多的空間範圍內,最初是一片混濁。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微粒互相吸引,引力大的微粒吸引周圍引力小的微粒,逐漸形成了團塊。比較大的團塊成了引力中心體。中心體不斷吸引四周的微粒和小團塊,使自己逐漸變大,最後凝聚成太陽。在微粒被吸向中心體的過程中,微粒與微粒之間有時候相互碰撞,結果沒有被吸附在中心體上,而是圍繞著中心體旋轉起來。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吸引周圍的微粒,最後凝聚成行星。有一些沒有落到行星上的微粒也經過同樣的過程,凝聚成為衛星,圍繞著行星轉。這樣便形成了有規律地運行的太陽係。
在康德之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指明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但是他沒有解決地球起源的問題。康德的“星雲說”似乎比較圓滿地解釋了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衛星的形成和運行規律,雖然這些假說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釋地球起源和種種問題。因而,地球的起源究竟在哪裏,還是一個待解的謎。地球轉動之謎
眾所周知,地球在一個橢圓形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地軸自轉。因為這種不停的公轉和自轉,地球上才有了季節變化和晝夜交替。然而,是什麼力量驅使地球這樣永不停息地運動呢?地球運動的過去、現在、將來又是怎樣的呢?
人們最容易產生的錯覺,是認為地球的運動是一種標準的勻速運動,否則,一日的長短就會改變。偉大的牛頓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將整個宇宙天體的運動,看成是像上好發條的機械一樣,準確無誤。
其實,地球的運動是在變化著,而且極不穩定。根據“古生物鍾”的研究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如在4.4億年的晚奧陶紀,地球公轉一周要412天;到4.2億年前的中誌留紀,每年隻有400天;3.7億前年的中泥盆紀,一年為398天。
到了億年前的晚石炭紀,每年約為385天;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每年約為376天;而現在一年隻有365.25天。天體物理學的計算,也就證明了地球自轉正在變慢。科學家將此現象解釋為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