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卷風之謎(2 / 2)

候鳥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它們那種極強的識途定向能力。候鳥遷徙的路線一般都比較遠,可它們不但可以準確地返回故鄉,還能毫無差錯地找到舊巢。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它們是靠著對所行路線地形地物(如海岸、江河等)的觀察、熟悉和記憶,來確定回飛路線的。這種說法可以解釋短距離飛行,卻無法解釋其遠距離的複雜飛行。有人發現在鴿子眼睛的上方有一塊磁性物質,經研究鴿子是靠它與地球磁場產生聯係來辨別方向的,有人據此提出了磁場定向說。但並不是所有候鳥都有這種磁性物質,這不能解釋全部候鳥識途定向問題。又有人認為鳥的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鐵,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它根據血液的流動來判斷自己航向的正誤。可這也隻能是一種推測,並沒有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有人分析,候鳥白天飛行大概是靠著太陽來辨別方向,晚上飛行是靠著星辰來辨別方向。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正在飛行的候鳥裝在籠子裏,用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入籠,並不斷變換反射方向,鳥便隨著光線的變動飛行。這說明它是靠著太陽來辨別方向的。但陰天怎麼辦呢?還有人曾用百候鳥做過實驗。他們把鳥放在天文館裏,播放夜間的天象。當天頂出現北歐秋天的星座時,鳥就把頭轉向東南;當出現巴爾幹天空的星座時,鳥便將頭轉向南方;當出現北非夜空時,鳥便朝正南飛。看來,候鳥靠星辰識途定向是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當然,這還不是最後的結論。

還有一個困惑人們的問題就是候鳥遷徙中的“能源”問題。候鳥在遷徙過程中,一般要飛行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中途幾乎都不休息。它們是怎樣來完成這樣艱苦旅行的呢?有人認為候鳥是把脂肪作為能源來利用。它們在準備長途遷徙之前,就大量進食,以便貯藏大量脂肪,供飛行之用。但鳥一般體積都比較小,它怎麼可能貯存那麼多的脂肪來供自己長途飛行呢?有人曾對鷸做過觀察,發現它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飛往南美洲,行程大約3850千米,其體重隻減輕了56克。如果能把候鳥在飛行中節約能源的秘密揭開,那對人類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猛獁為什麼會滅絕

大約在20萬年前,地球就出現了猛獁,它曾經遍布北半球的北部地區,分布如此廣闊的猛獁為什麼滅絕了呢?真讓人不可思議。

在前蘇聯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土層中,科學家們曾發現20多具皮肉尚未腐爛的猛獁屍體。這些屍體在大自然的“冰庫”裏保存得相當完好:屍體肌肉的血管中充滿血液,胃裏還有青草、樹枝等未消化的食物。經科學家考查證實,這些屍體已冰凍了1萬多年。幾十年前,國際地質學會在前蘇聯召開期間,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還嚐到了這已凍了1萬多年的猛獁肉。據說味道雖不十分可口,卻別有風味。

猛獁有著高而圓的頭頂,上麵長著一條長鼻子;有兩顆向上彎曲的牙;背上有個高聳的肩峰;臀部向下塌,尾巴上還長著一叢毛;身長超過6米,體高超過4米。總之,外形與大象比較相似,因為它們與大象是一個家族的。

據科學家證實,大約在距今20萬年前,最早的猛獁就出現在地球上。它的足跡遍布北半球的北部地區,我國北部也有發現。特別是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亞群島,更是猛獁的世界,人們在那兒發現許多猛獁牙。在西班牙的洞穴岩壁上,3萬年前的古人就用紅赭石畫出猛獁輪廓圖;在法國的洞穴岩壁上,也有1萬年前的人雕刻的猛獁作品,直至距今約1萬年前,猛獁才隨著冰川的消退而消失。在嚴寒的西伯利亞地區,人們發現猛獁化石遺骸非常多,大約有2.5萬餘具。

猛獁為什麼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猛獁死於嚴寒。可能由於當時地殼上的兩大板塊發生猛烈的衝撞,導致火山爆發,一股高溫熱氣直衝大氣上層。這時,地球上立即出現前所未有的低溫,然後在激變中沿地球兩極盤旋而下,終於降落到較溫暖的一層空氣上。當它穿過暖氣層的時候,就轉變為極猛烈的狂風,向地麵高速刮來。使地麵氣溫驟降,以致猛獁被凍死。

也有些科學家認為,北美古印第安人對猛獁的大肆捕殺才是它們滅絕的直接原因。他們在猛獁骨骼上發現有刀痕,用電子掃描顯微鏡分析證明,這刀痕是石製或骨製刀具砍殺所致,而不是猛獁間互相爭鬥的結果,更不是挖掘過程中造成的外損。他們說,古印第安人捕殺猛獁,除食其肉,用其皮外,還用其骨,因為猛獁的骨骼有類似玻璃的光澤,也許能把它作鏡子用。

還有些科學家作這樣的解釋:那時候,大量彗星塵埃進入地球大氣上層空間,極大數量的太陽輻射能被塵埃折射回宇宙空間,導致了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海洋把熱量傳給陸地,引起真正的“冰雨”。這不過才幾年的時間,卻給猛獁帶來了覆滅的災難。

科學家們對猛獁的絕滅眾說紛紜,到底誰是誰非,至今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