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抗戰階段(1 / 2)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麵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麵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采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盡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麵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眾的全麵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遊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隻能控製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製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主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采取“消極抗日,積極**”的政策,掀起了三次**高潮,妄圖消滅共產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麵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麵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麵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