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貝靈到馬爾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於臨床上對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貝靈後來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後又改用馬免疫血清。
鑒於貝靈發明白喉抗毒素的傑出成就,使得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兒童從白喉的威脅中走了出來,因此他在1901年獲得了首屆諾貝爾醫學獎金。最大的太陽鍾
奧古斯都太陽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鍾。這座鍾在古羅馬藝術品中特別有名,它的組成部分是一塊很大的平地和一根直立在平地中央的華表。平地為鍾麵,上刻有表示時辰的字麵,華表為指針,高20餘米,頂端有根尖圓形的小柱起著指針尖的作用。華表在平地上不同的投影表示不同的時辰(投影在夏至時長95米,冬至時長65米)。鍾上刻有一部儒略曆以及不少極有意義的箴言。
據載,此鍾始建於公元前9年,是古羅馬皇帝愷撒的養子奧古斯都下令建造的,當時還在它的兩邊分別建造了和平祭壇和奧古斯都陵墓。這三件藝術品渾然一體象征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這座太陽鍾造好後卻非常不幸,提帕河的一次泛濫衝毀了整座鍾,華表斜向一邊。風吹雨淋逐漸剝蝕了鍾盤上的銘文。雖然以後的多朱提安王曾派人進行維修過,但華表最終還是倒塌,整個鍾麵湮沒在泥漿裏。1748年,那根花崗石柱才被別人發現。至於鍾麵,曆代考古學家和天文學家都為了能找到這個“尤物”不惜奔波一世。1994年,柏林德國考古研究所所長愛德蒙特·布赫納領導的考古小組在羅馬城心髒的一間酒吧底下覓到了它,它離當年太陽鍾的所在地200米遠。最大的望遠鏡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反射望遠鏡,是1975年前蘇聯建成的一台6米望遠鏡。它超過了30年來一直稱為“世界之最”的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的5米反射望遠鏡。它的轉動部分總重達800噸,也比美國的重200噸。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遠鏡,是在德國陶登堡天文台安裝的施密特望遠鏡,改正口徑135米,主鏡口徑2米。德國這台折射鏡也超過了美國最大的施米特望遠鏡。美國在望遠鏡上的兩個“世界之最”都被人先後取代。1978年,美國一台組合後口徑相當於45米的多鏡麵望遠鏡運轉。這台望遠鏡由6個相同的、口徑各為18米的卡塞格林望遠鏡組成。6個望遠鏡繞中心軸排成六角形,六束會聚光各經一塊平麵鏡射向一個六麵光束合成器,再把六束光聚在一個共同焦點上,多鏡麵望遠鏡的優點是:口徑大,鏡筒短,占地小,造價低。最大的照相機
1900年美國芝加哥奧爾頓鐵路公司設計製造的,名為“猛獁”的照相機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機。這架巨大的照相機,是專為拍攝該公司生產的豪華列車而製造的。當它裝上225千克重的玻璃感光板後,總重量達635千克,需15人操作。為此,該公司特地設計製造了一節鐵路貨車來運載它。
“猛獁”照相機攝得的底片尺寸是14米×24米。衝洗和印像需要0045立方米化學藥液。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用這架照相機拍攝的巨幅照片榮獲“世界第一大獎”。
到了攝 影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就是由小型照相機拍攝的照片,也可以放大出比“猛獁”大出若幹倍的細致而清晰的照片來。而這一架體積龐大、笨重的“猛獁”,就像它的名字所代表的史前動物一樣,自己消逝了。最早的降落傘
人類設想憑借空氣阻力,讓人從空中緩慢安全下降著陸,最初是由達·芬奇進行研究的。他設計了多種用布製成的四方尖頂天蓋,人可吊在下麵從空中下降,這算得上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嚐試的設計。據他計算,天蓋的每邊長7米就可以吊一個人。這幅設計圖目前仍保存在意大利的達·芬奇博物館裏。據說,達·芬奇曾親自利用這種降落傘從一個塔上跳下做過試驗。
法國的貝拉吉奧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利用降落傘從塔上跳下的人,1777年他用自己設計的木框糊上布製作成降落傘。
布蘭查德是第一個在空中利用降落傘的人,他是法國飛船駕駛員。1785年,他從停留在空中的氣球上用降落傘吊一筐子,裏麵放一隻狗,安全地著地。隨後在1793年,他親自從氣球上用降落傘下降,可是在著地時摔壞了腿。這一年他正式提出了從空中降落的報告。另一個飛船駕駛員加納林,於1797年10月22日在巴黎成功地從610米高空降落,1802年9月21日在倫敦從2438米高空降落成功。1808年波蘭的庫帕連托從著火的氣球上用降落傘脫險。
後來隨著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把降落傘作為救難裝備進行研製,但在飛船上是容易裝備的,在飛機上則有許多困難,因而一直沒有新的發現,自從1912年柏利成功地從飛機上用降落傘跳下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6個星期,德國軍隊正式使用降落傘,人們這才肯定了它的實用價值,現已發展為飛行員的必備之物。第一封電報
電報,能迅速地使遠隔天涯的兩地互通音息,是人們互相聯係的一種重要通訊工具。人類史上第一封電報誕生於1844年,是由美國科學家塞約爾·莫爾斯應用自製的電磁式電報機,通過65公裏長的電報線路而拍發的。
莫爾斯原是藝術家,1832年從歐洲旅行回到美國,便結束了藝術生涯而開始致力於電報機的研究。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莫爾斯試用電路的啟閉來發送和記錄信號。他在設計電報機的同時,按照電路中脈衝信號的產生和消失,構思了圓點、橫劃和空白的電報符號,把這三種符號組合起來,就可以表示需要傳遞的信息。後來這一特定的點劃組合成為電訊上普遍采用的莫爾斯電碼。
1837年,莫爾斯在精通機械知識的艾爾弗雷德·維爾的幫助下,試製出第一架電磁式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來操縱頂端裝有記錄頭的控製棒,當電流脈衝通過電路時,引起了控製律運動,就會使記錄頭觸及紙帶從而在紙帶上有順序地留下符號圖形。同年9月2日,這架電報機在紐約大學展出,莫爾斯親臨現場表演,獲得了成功。
1838年,莫爾斯又在美國總統及內閣成員麵前進行表演,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他遂要求3萬美元的撥款以進行電報實際應用的試驗,但撥款遲遲沒有批下來。為此已瀕於一貧如洗的莫爾斯隻得奔波於美、英、法、俄等國。遺憾的是,這幾國都不願冒險投資。直至1843年3月,莫爾斯才通過國會中的朋友得到了3萬美元。他委托紐約州的埃長拉·康奈爾即後來康奈爾大學的創始人架設電報線。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第一條實用電報線路終於建立起來了。第二年5月24比莫爾斯在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室,首次通過這條電報線,傳出圓點和橫劃的符號,向正在巴爾的摩的艾爾弗雷德·維爾拍發了世界上第一封電報。第一封電報的內容是聖經的詩句:“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盡管這份電報隻傳送了65公裏之遠,但它成功地開創了長距離通訊聯係的新時代。最早的電子手表
電子手表是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新型計時器。最早的一種電子手表是美國埃爾近公司和利普手表公司在1952年共同公布的電子手表原型。這種手表用電磁擺輪代替發條驅動,但走時部分與機械手表完全相同,被稱為第一代電子手表。1960年美國布洛瓦公司最早開始出售“阿克屈隆”牌音叉電子手表。這種手表以音叉的振蕩頻率作為走時的基準,比擺輪式電子手表結構簡單,走時較精確,被稱為第二代電子手表。1969年 12月,日本精工舍公司推出了 35 SQ型電子手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英電子手表,這種手表以石英的固有振蕩頻率為走時基準,通過電子線路,控製一台微型電機帶動指針,被稱為第三代電子手表。石英電子手表走時精確,結構簡單,很多性能指標都超過了機械手表,因此很受顧客歡迎。它出現之後不久,就把第一、第二代電子手表淘汰了。
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電子手表都保留了傳統手表的指針表盤式表麵,繼之而起的第四代電子手表一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手表卻完全脫離了機械手表的形式,最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時計。數字顯示電子手表采用發光二極管或者液晶為顯示元件,直接以數字表示時間。整個手表由石英晶體、集成電路、顯示屏以及電池構成,沒有任何走動元件,所以又被稱為“全電子手表”。世界上最早的全電子手表是美國漢彌爾頓公司在1972年開始出售的波沙牌(Pulsar)數字顯示電子手表。該表以發光二極管為顯示元件,當時售價為 2 000美元。
全電子手表走時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表更精確,結構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表更簡單,還具有特別良好的防磁、防震性能。而且,除了顯示時間外,數字顯示式電子手表還可以具有計秒,顯示日期、星期、起鬧及計算、儲存數據、量血壓、測脈搏、報警等等多種功能,還出現了與收音機、電視機組合在一起的電子表。最早的電燈泡
世界上最早的電燈泡誕生於1879年10月21日,是一盞犁口般大小的燈泡。它的發明者是美國的科學家愛迪生。
愛迪生在研製過程中仔細分析了當時的煤氣燈和弧光燈後,他決定尋找一種耐熱材料。由電流把它燒到白熱化程度而發出熾熱的光卻又不至於斷裂或熔化。他偶然發現棉線在空氣中一下子燒成灰燼,而碳棉線放入處理過的玻璃球內則發出了熾光。遺憾的是,光亮隻維持了幾分鍾就消失了。他錯誤地放棄了這項試驗,轉而試用銫、鎳、鉑(白金)、鉑銥合金等1,600種不同的耐熱材料,收獲都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