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橫越大西洋的第一條電報電纜鋪設成功。對於菲爾德的想象力和固執的追求來說,這是一個最高的獎賞。
新英格蘭出生的賽勒斯·w·菲爾德是紐約一位非常成功的紙類批發商。1852年,當他33歲時,他攜帶巨資離開了自己所從事的行業。1854年,他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支付大西洋電纜的費用感到困惑。
他先是寫信給實用電報最早的發明者塞纓爾·F·B·莫爾斯,隨後寫信向國家氣象台的馬修·方丹·莫裏請教。莫裏是當時第一流的海洋學專家。莫裏告訴菲爾德,對北大西洋最新的考察表明,在紐芬蘭和愛爾蘭之間有幸存在著海底高原,它似乎是“為了托住海底電報線路而特別安置在那裏的”。
菲爾德對這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感到萬分欣喜,連忙著手籌集資金。他說服人的本領一定是非常大的,因為在這一年裏,英國海軍答應幫他勘測線路和運電纜,英國政府同意每年撥出14000美元的補貼,直到工程完工。他從民間渠道爭取財政支持的努力也很成功。
然而,他自己的同胞卻對此項計劃缺乏熱情。不管怎麼說,1857年5月,國會總算勉強通過一項法案,批準每年給予一定的補貼,並撥一條船協助運電纜。
在英格蘭,電纜匆匆投入生產,並於1857年7月完工。電纜每公裏重621公斤。英國的阿伽門農號船和美國的尼亞加拉號負責拖運電纜。
8月6日,兩條船由愛爾蘭海岸的瓦倫西亞灣啟航。計劃是:美國船把它載的電纜鋪到海中央,然後接上英國船上的電纜由英國船繼續完成向西敷設到紐芬蘭的另一半路程。但是,兩條船所使用的放電纜裝置在技術上是不成熟的。駛出539公裏時,尼亞加拉號施放的電纜被拉斷了,價值50萬美元的電纜驟然落入海底,兩條船隻好帶著剩餘的電纜返回愛爾蘭。
第二次敷設電纜的嚐試是在1858年6月。這次采取的步驟與上次不同,兩條船先在大西洋當中會合,把各自攜帶的電纜一頭與對方的相接,然後分頭向相反的方向出發:尼亞加拉號駛向紐芬蘭,阿伽門農號駛向瓦倫西亞灣。然而,第二次努力像第一次那樣遭到慘敗。在電纜三處破裂之後,兩條船返回了瓦倫西亞灣。
大西洋電纜公司的董事會在英格蘭開了一次氣氛沉悶的會,勉強同意再進行一次努力。7月29日,阿伽門農號和尼亞加拉號按第二次的程序再一次進行敷設。雖說好幾次接近災難的邊緣,但1858年8月日,兩條船終於各自到達它們的終點。
意外的成功引起美英兩國一片歡騰。9月1日,興高采烈的紐約市民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為菲爾德增添了光彩。主持慶典的人不知道,原本隻能斷斷續續工作的電纜就在這天完全壞了。
消息傳了出來,公眾的反應異常強烈。有人甚至認為,電纜實際上並沒有敷設,整個工程隻不過是菲爾德操縱的一個騙局。英國商務部派出了調查組進行調查。令人意外的是,調查組於1860年寫成的調查報告對前景表示樂觀。調查的結論是:隻要在電纜的生產、敷設和養護過程中加以留心,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會成功。
大西洋電纜公司對人們提出的種種電纜設計方案進行了比較試驗。1865年,一條新的電纜問世。它長3701公裏,直徑超過2.5厘米,外麵是厚重的鎧甲,中間的芯線是舊電纜的3倍粗。這條鋁裝電纜總重量幾乎是1858年所用電纜的2倍,但浮力卻大得多。幸運的是,當時最大的船,英國的大東方號載重可達5000噸。
1865年7月23日,大東方號升火駛離瓦倫西亞灣。菲爾德和湯姆森也在船上,他們熱切地希望這次能馬到成功。然而麻煩還是接而來。電纜的鐵套太脆,彎曲時容易斷裂,裂片有兩次刺穿芯線造成電路故障,第三次電纜突然被拉斷了。電纜滑入海底,船返回英國。
這次遠征失敗了,但失敗不意味著災難。新電纜除了鐵鎧外,其餘性能完全良好,而鐵凱裝問題能夠解決。
1866年,菲爾德和英國的夥伴們又有了3962公裏長的新的鋁裝電纜,它的外套是改進過的鍍鋅鐵皮鋁甲。7月13日,大東方號又一次啟航離開愛爾蘭海岸。這次遠征竟異乎尋常地順利。7月2日,大東方號平穩地到達紐芬蘭海岸。它不僅把新電纜敷設成功,還從4公裏深的海底把1865年斷在那裏的電纜打撈出來。重新結上線頭,以使英國和美國之間有兩條電報電纜相連。
最後,在紐芬蘭海岸的電報房裏,菲爾德十分欣慰地叩擊電鍵,向紐約發出了以下電文:
紐芬蘭,赫特的康坦特,7月27日。
我們於今早9時抵達。一切正常。感謝上帝,電纜敷畢,工作狀況非常良好。
賽勒斯·W·菲爾德第一個行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