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飛魚並不是真的飛,而是滑翔,它滑翔的速度和距離都與風有很大關係。

[我還想知道]

鰩魚通過拍打像翅膀一樣寬廣的胸鰭在海水中“飛翔”。

扁鯊巨大的胸鰭使它飛起來像鰩,但它遊動起來卻是像鯊魚一樣擺動尾鰭推動自己向前。小海馬是海馬爸爸生養的嗎?

許多人因經常看到小海馬從海馬爸爸的肚子裏鑽出來,就誤認為小海馬是海馬爸爸生的呢。

其實海馬繁殖後代的方式很奇特,海馬爸爸腹部有個皮口袋,海馬媽媽把卵產在這個皮口袋裏。卵受精後,經過40~50天,就孵出小海馬來。剛生出來的小海馬隻有2厘米,等它們長成後,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爸爸的“育兒袋”開始新的生活。小海馬在爸爸的皮口袋裏十分安全,不用擔心凶惡“敵人”的襲擊。

海馬的頭像馬,尾巴像大象的鼻子,背鰭像漂亮的扇子,它們遊泳時,身體直立,用扇子一樣的背鰭劃水前進,速度不快,有時也靠尾部一屈一伸地彈跳著前進。海馬休息時,經常將尾巴纏繞在海藻上。當小蝦等撞上來時,就會被它們毫不客氣地吞下去。

[我還想知道]

當雄海馬肚囊中的受精卵準備孵化時,雄海馬的身體便開始痙攣,然後孵化出的幼仔會“砰”地一聲衝出袋囊,一批5個左右。

雌麗麗魚會把卵和幼仔含在嘴裏或咽喉處,讓它們在那裏獲取含氧豐富的水。它們偶爾也會將幼仔從嘴裏吹出來,給自己和幼仔一個進食的機會。魚將吸盤貼在魚身

或船底作“免費旅行家”嗎?在我國沿海一帶,有一種魚,它身體細長,圓柱形,頭小,前半身扁平,背上有吸盤。當它要遠遊旅行時,就利用頭上的吸盤將自己牢牢地貼附在鯊魚、鯨、海豚或大海龜的身上,甚至還可以貼附在船底上,無論大魚如何抖動身體,它都不會掉下來,因為鯽魚吸盤有極強的吸附力,要拉下它,需要幾十公斤的力量才行。

魚不光自己可以隨大魚四處觀光遊覽,還可為漁民捕魚提供線索。海上漁民常常用繩子拴在魚尾部來捕魚。當魚遇到其他魚類時,便會箭似地遊過去,把它吸住,漁民乘機迅速收繩子,一條被魚吸住的大魚便成了漁民的戰利品。

[我還想知道]

有些動物旅行的路程比較短。許多生活在濱海的小動物,像蟲戚,每天旅行不到一米。它們隨潮漲潮落覓食,漲潮時,蟲戚隨之移動;落潮時,它們又回到原來的起點。

鯨在一生中旅行的距離比其它任何動物都長。例如白鯨,每年都要進行一次18萬千米的旅行,曆時3個月。鮭魚遊回故鄉是為了產卵嗎?

大部分魚兒都會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它們這樣做是為了躲避嚴冬和幹旱或為了繁殖後代。鮭魚的洄遊就是其中的一種。

鮭魚是在北方的河流裏孵化成小魚的,我國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產的大馬哈魚就是鮭魚的一種。鮭魚很小的時候就遊向大海,等到它們長成大魚,到了該產卵的時候,就一定要回到江河上遊產卵。不論路途多麼遙遠,途中有多少瀑布和急流險灘,它們都拚命地向回遊,一路上不吃,也不休,一定要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繁殖下一代。

回到故鄉後,鮭魚快活極了,它們顧不上休息,立刻在河底選好一塊有細沙和礫石的地方,準備產卵。雌魚猛烈地扭動身體,用腹鰭和尾鰭將石頭掃開,扒出一個坑來,在裏麵產卵,雄魚注上精液,然後雌魚還要用尾鰭把砂礫蓋在卵上,守在旁邊看護。由於鮭魚一路上過度疲勞,一般等不到自己的小寶寶出世,它們的生命就結束了。

[我還想知道]

歐洲鰻魚居住在北美和歐洲的河裏,但它們並不在那裏繁殖。它們旅行長達5000千米,到位於北大西洋西岸的馬尾藻海的深水區去產卵。成長中的鰻魚要花費約3年的時間遊回到北美或歐洲的河裏覓食。

生活在西伯利亞深水中的龍蝦,遷徙時可以組成有50餘種動物參加的隊伍,然後敏捷地遊過海底。有些深海魚會發光是由於具有發光器嗎?

神話裏都說海底有一座很美麗的“水晶宮”,實際上在很深很深的海裏,陽光是照射不進去的,那裏又寒冷又黑暗。但對眾多種類的生物來說,卻是它們的家園。大群大群不常見的、模樣有點奇怪的生物,在黑暗的海洋深處四處遊蕩,遊蕩時還帶盞“小燈籠”,也就是發光器。

在黑暗的環境裏,“小燈籠”的光使深海魚能辨認出同類,還可以引誘來其他的小魚當食物。

魚類的發光器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魚的皮膚裏有能發光的細胞,會分泌一種含磷的粘液,磷和血液中的氧接觸就發出光來。有些魚的發光器構造還很複雜,發光細胞的外麵包圍著反光細胞和色素細胞層,發光器的上麵和探照燈的結構差不多,有透鏡狀的結構,燈籠魚的發光器就是這樣的,因此能發出比較亮的光。

另一種發光器是裏麵有發光細菌,海底有一種不夠10厘米長的光瞼綢中訕就是借細菌的能力發光的。它的發光器在眼睛下方,裏麵有幾億個發光細菌,這些細菌把從魚的血液中得到的能量變為熒光。奇妙的是光瞼綢有一層黑色的膜,膜升上來就把發光器遮住,像手電筒的開關一樣,能使光線消失,這樣可以逃避大魚的追捕。

[我還想知道]

按照海水深度,科學家將海洋分成幾個不同區域,每一區域生活著適合在那一深度生存的不同生物群落。在深海區域,動物必須應付冰冷、黑暗。某些微光區域的動物每天夜裏浮到海麵尋食,白天又沉下去休息。

大西洋魚類的血液中含有抗凍物質,使它們能夠在0℃以下生存。三棘刺魚以善於築巢而聞名嗎?

三棘刺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類小型魚,身長不超過10厘米,它們的背鰭和腹鰭都演變成長刺,鱗片也長成像骨頭一樣堅硬的鱗板,沿著側線排成一列。三棘刺魚以善長築巢而著稱於世。

春季是三棘刺魚產卵的季節,它們從深水遊到淺水有水草的地方。這時的雄刺魚由青灰色變成深紅色,它叼來水草的莖和葉,又叼來其他植物的碎屑,用自己身體裏分泌出來的粘液,把它們膠粘在一起,做成圓形的巢,兩端都有開口。為使做成的巢更堅固,雄刺魚又用粘液在巢的裏裏外外反複塗抹,這才算滿意。

巢做好之後,雄刺魚請來自己的“新娘”進巢裏產卵。雌魚產完卵就離開了,雄魚留下來一直在巢旁守護著。它不許別的魚遊近自己的巢,還不斷用胸鰭撥動水,使巢裏能有新鮮的空氣,一直等到小魚孵化出來,能夠獨立生活了,雄魚才放心地離開。

[我還想知道]

非洲鯽魚把產後的卵含在口中,這期間雌魚不吃不喝,一直等到10天後,幼魚從口中遊出來,但雌魚一感覺有危險時,還會立刻將幼魚吸入口中。

魚類在嘴、鰭、皮膚等處含有能夠辨別食物和有毒物質的嗅囊。許多海底魚類如鯰魚還在須上長有嗅囊。攀鱸能爬到樹上存活數小時嗎?

魚都生活在水裏,一旦離開了水就無法活下去。但在菲律賓到印度一帶的熱帶地區生活著一種淡水魚,人們竟然意外地在樹上發現了它。這種魚叫上樹魚,學名攀鱸。

攀鱸為什麼離開水也能存活呢?原來,攀鱸一般生活在沼澤或死水塘中,水質很差,氧氣非常少,隨著氣溫的升高水也越來越少。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它的生命力變得很頑強。有水時它用腮呼吸,沒有水時,它就用迷宮一樣的副呼吸器攝取空氣中的氧。因為有這一功能,它可以在陸地活動數小時。

[我還想知道]

有一種魚,曬在赤道地帶炎熱的日光下,它不但不死,反而會像雜技團的小醜一樣,不停地上竄下跳。就這樣能活上八九天。因此被稱為“小醜魚”。

世上還有一種不會遊泳的魚,它叫洞鰻。洞鰻生活在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群島。它的家在沙窩裏,一條洞鰻安居一個深約40厘米的洞穴。鯨“集體自殺”是定位係統失控造成的嗎?

我們偶爾會從電視或報紙上得到鯨集體自殺的消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科學家分析了幾點原因。鯨生活在深海,要靠聲納定位係統來辨別方向,尋找食物。當它遊到淺海時聲納定位係統就會失靈,被衝上海灘。其它鯨為了救它也紛紛上岸,結果引起集體死亡。還有一種分析認為它們集體自殺與太陽異常活動有關。現在普遍承認的觀點認為鯨的耳朵裏有一種寄生蟲。這種東西能使鯨神經錯亂,遊上海灘。因鯨長得十分巨大,在水裏,體重可以由水來支撐。當擱淺到陸地上,它自身的體重將壓碎自己內部組織,使自己死亡。鯨集體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不是以上幾種,還須科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小朋友長大後也可以研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