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獲得能量才開始旋轉嗎?17世紀,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慣性定律:一個運動的物體,隻要不再受到外力的作用,慣性就會使它保持著原來的速度和方向一直運動下去。

後來,物理學家牛頓利用慣性定律對行星的運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牛頓用慣性定律解釋地球為什麼不停地旋轉是正確的,但他當時無法解釋地球最開始是怎樣旋轉起來的,隻好把功勞歸於上帝。那麼這個“上帝”是誰呢?

原來這個“上帝”就是形成太陽係的原始星雲。這塊原始星雲在剛形成時就緩慢地轉動著,在一次偶然的宇宙渦流作用下開始收縮,轉速越來越快,形成了原始太陽。原始太陽溫度下降,以驚人之勢向外噴射大量微塵。這些微塵互相碰撞,體積越來越大,在太陽周圍形成了巨大的“旋轉圓盤”。我們的地球最開始旋轉起來的能量,就是從這個“旋轉圓盤”得到的。

[我還想知道]

研究表明,地球自轉周期每世紀變長1~2毫秒,在37億年以前,地球的自轉周期為現在的十分之九,每年約有400天。

幾十億年之後,地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相等,都是等於現在的43天。地球是在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變扁的嗎?

如果你有機會站在人造衛星上看,就能發現地球原來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扁球。

那麼地球為什麼是一個扁球呢?要揭開這個謎,必須知道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地球一方麵繞著太陽旋轉,每轉一周,就是一年,這是地球的公轉;另一方麵,地球還繞著貫穿它南北極方向的“軸”而旋轉,每轉一周,就是一天,這是地球的自轉。

由於地球在自轉,地球上每一部分都在作圓周運動。這和汽車在轉彎時,乘客也都在沿圓周運動一樣。經驗告訴我們,汽車轉彎時,乘客有向遠離圓心方向傾倒的趨勢,這種趨勢是由於乘客受到慣性離心力的吸引。地球上每一部分都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因而也都具有一種離開地軸向外跑的趨勢。

地球上各部分所受慣性離心力的大小,與它離開地軸的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說,距離地軸愈遠的地方,所受的慣性離心力愈大。赤道部分比兩極部分距離地軸遠得多,所以赤道部分所受到的慣性離心力也遠大於兩極部分。這樣,千百萬年過去以後,由於慣性離心力的差別,終於使地球的兩頭變小而肚子變大了。

[我還想知道]

地球的扁度是很小的,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的南北直徑比東西直徑短1/297,就是短42公裏。現在,根據人造衛星偵察的資料,精確的算出南北直徑應該比東西直徑短1/298。

現在運用激光技術可以測得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精確距離,其誤差僅為幾米。按照美國和法國科學家較精確的計算,現在月球對地球的軌道是:近地點為356500千米,遠地點為406800千米。地球在宇宙中繞著固定的軌跡

轉動是由萬有引力決定的嗎?地球在宇宙中是不會橫衝直撞的,而且還是繞著固定的軌跡轉動的。地球之所以這樣循規蹈矩,而不在宇宙中到處闖蕩,牽製它的神奇力量就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告訴我們:宇宙中一切物體之間都是相互吸引的。人與人之間也有引力,比起地球的引力那是太微不足道了,如同空氣中的塵粒一般可以忽略不計。我們都被地球強大的引力吸引在地球上,因此就感覺不到我們之間存在引力了,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往地上掉,而不會向其它方向飛出去,這就是例證。

宇宙中比地球大的星體很多很多,太陽的質量就是地球質量的33萬多倍。如果兩個物體間距離越近,兩個物體的質量越大,萬有引力就越大,越明顯。地球在宇宙中與大的星球的距離,就數與太陽最近,太陽的質量又都是那麼龐大,因此,地球就被太陽牢牢地吸引著不能逃脫,也不能在宇宙中亂跑,所以說是“萬有引力”使地球在宇宙中“循規蹈矩”地運行著。

[我還想知道]

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的。

以鐵鎳為主要成分的地核之中,金的平均含量高達每噸26克,是地殼平均含金量的600多倍。地球上的能量大都是來自太陽嗎?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刻都離不開能量,就連我們吃東西,也是為了要給身體補充能量;熱是一種能量,電是一種能量,就連刮風,也是一種能量,叫風能。

所有這些能量都是太陽給予的,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所產生的能量,給我們送來溫暖和光明,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萬物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雖然這些能量隻不過是太陽發出的能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已經足夠地球利用的了。

太陽的熱量引起空氣對流而產生風,並使水因為受熱而蒸發成雲,雲又形成雨或雪落下來再回到地上,地球上的水才能不斷循環。

地球上的植物利用太陽光的能量,用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澱粉。這種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因為它生產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

煤炭和石油是遠古時代深埋在地下的動植物遺體,由於壓力。地熱和細菌分解的作用而形成的,它們其實是貯存起來的太陽能。

地球上的自然能源都來自於大陽。

[我還想知道]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年。

太陽中心的溫度至少在1500萬℃~2000萬℃以上,光球層的溫度大約是5700℃,太陽表層的溫度不超過6000℃。地球的壽命長短取決於太陽嗎?

地球現在的年齡大約是50億歲,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沒有任何外來因素的幹擾,將永遠存在下去。然而,地球無法逃避宇宙其他天體的幹擾,有誕生的一天,也有死亡的一日。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可以說,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太陽,如果太陽消亡了,那麼地球必將毀滅。

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現在正處在中年期,再過80億年,它上麵的氫燃料就會消耗完畢,進入風燭殘年。在太陽之光熄滅之前,由於它內部的騷亂,使太陽變得更熱,外殼劇烈膨脹,一直膨脹出太陽係,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那是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將被太陽燒成灰燼,然後散發到茫茫的宇宙去。這時候,地球及整個太陽係也走到了曆史的盡頭。

[我還想知道]

早在46億年前,地球就同太陽係的其它行星和月亮一起形成了,而且地球在它起源以後遭受到隕石的重力衝擊,至少達5億年。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曆史分成五個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科學家們是由於無法確定

地球變重變輕而意見不一嗎?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想知道地球的質量是多少?古希臘時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在1789年進行了有名的扭秤實驗,測出了引力常數,從而輕而易舉地計算出了地球的質量和平均密度。後來經過很多科學家的多次檢驗和完善,基本認定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1噸。

那麼,地球從誕生那天至今,質量是否有變化呢?這又成了很多科學家探討的熱點。

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本身的質量正在逐漸減少。這是由於地球物質在不斷地向外逸出的緣故。有人形象地說,地球的大氣層就像車輪胎一樣,是會“漏氣”的,因而地球大氣的最外層被稱為散逸層。同時,在每一次的火山爆發過程中,也有可能使一部分火山塵飄落到太空中。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的質量一直在不斷地增加。

這種增加的物質,主要來自天外飛來的隕石,這些隕石重量非常大,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鐵隕石競有60噸重。

那麼,地球是會越變越重,還是會越變越輕呢?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地球上的居民來說,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希望科學家們能早日得出結論來。

[我還想知道]

小達爾文就曾於1879年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月球是在地球曆史的早期從地球中飛出去的,太平洋就是那次分離後留下的痕跡。

1976年,在我國吉林的一次“隕石雨”中,找到了一塊大隕石——吉林1號隕石,重1770千克,超過了原是隕石冠軍的美國諾頓——富爾內斯隕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