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世界各地的土壤不一樣

是由自然條件不同造成的嗎?我們通常看到的土壤是黃色的、黑色的,其實,土壤類型複雜,種類繁多。

世界各地的土壤是不一樣的,它們不僅僅是顏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類型和不同的特性,隻不過習慣上人們以顏色來稱呼常見的土壤。

土壤的種類很多,僅以我國土壤看,土壤類型就有54種,真是類型複雜。地球的土壤各地不同,這主要是由於土壤發育的自然條件不同造成的。簡單地說,是受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生物的作用、氣候的水熱狀況、地形和水文地質狀況、成土時間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在我國東北平原,地處溫帶,氣候比較濕潤,植物生長繁茂,土壤礦物的風化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動相對較弱,土壤中的腐殖質積累較多,使土層染成黑色,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和黑鈣土。我國南方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微生物活動旺盛,土壤有機質分解也較快,不易累積,土壤礦物風化作用強烈,許多容易移動的礦物元素,長期被風吹日曬,而赤鐵礦的顆粒殘留地表,將土壤染成紅色,因此出現了低產的紅壤和磚紅壤土壤。

[我還想知道]

馬哈馬群島均為石灰岩島嶼,可地麵積隻占國土麵積的06%,令人驚奇的是,在這裏種地從不用施肥,但農作物長得很茁壯。

非洲塵土來自貧瘠的土地,有機成分很少,無機成分很多,在澳大利亞達令河沿岸的棉花產區,危害棉花的棉鈴蟲十分猖狂,而隻要非洲塵土一飄落,棉鈴蟲便一命鳴呼。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是導致

我國水由西向東流的原因嗎?一些詩詞經常寫到“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等等,可怎麼不說向西、向南、向北流呢?

這是由於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水往低處流,自然會向東流了。第四世紀的新構造運動,在我國境內進行著劇烈地勢差別的升降運動,強度自西向東逐漸減弱,使我國地形成了西高東低的階梯地勢。像樓梯台階一樣,一階一階在高度上有一定的差距。我國自西向東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呈明顯的梯級下降趨勢。

最高一級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極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組成,高原麵海拔一般都在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往東、往北,一般山地和高原的海拔都下降到3000米以下,不少盆地、穀地隻有1000米上下,主要由廣闊的高原和大盆地組成。從第二階梯向東,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進人我國地勢最低一級,海拔大部分在500米以下,隻有少數山嶺達到或超過1000米,大部分是平原和丘陵地帶。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的三大階梯,因此河流就會向東流了。

[我還想知道]

雅魯藏布江大峽穀集兩項世界記錄於一身。即它的核心峽穀河段平均深5000米,最深達5383米;長4963千米。成為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在藏語中是“天河”的意思。是西藏人民的母親河。化石是由不易腐蝕的

動植物屍體演變而成的嗎?當我們去參觀自然博物館時,就會看到那裏陳列著許多化石。那麼,什麼叫化石?化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屍體受氣候的影響腐爛分解,有時有些屍體未來得及腐爛分解,就被泥沙埋起來,隨著時間的變遷,堆積的泥沙越來越厚,屍體也被埋得越深,逐漸地被壓在地球的深處,在那裏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泥沙逐漸演變為岩石,那些動植物的屍體也隨著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形成了化石。

隨著地殼不斷變化,一些已經形成化石的動植物又在地球表麵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化石。人們可以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研究來了解化石形成前那個時代的一些情況,有助於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變遷。

如在喜馬拉雅山找到了恐龍的化石,有力證明了,在2億多年前,整個喜馬拉雅山區是一片遼闊的大海。

[我還想知道]

科學家們把化石分為遺體化石、遺物化石及遺跡化石。

地球不同時間生活的動植物不會完全相同,因此才說,化石是記錄地球曆史的特殊文字。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是美國人皮爾裏嗎?

平時我們所說的北極,是指北極圈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而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它隻是一個點。

從16世紀末,人們就開始了北極探險,但是不少探險家沒到達北極點,他們不是被冰所阻被迫返航,就是被圍困在冰海之中為冰雪所覆蓋。

美國極地探險家皮爾裏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把探險北極的時間安排在冬季。從1900~1906年,皮爾裏連續8次向北極進發,都沒有成功。1906年2月22日,皮爾裏率領由24人組成的探險隊,帶著133條狗19副雪橇離開設在“羅斯福”號船上的基地,向北極點進發了。4月1日,離極點還剩最後214公裏,皮爾裏讓最後一組支援隊返回基地。這時隻剩下了主力隊的6個人——皮爾裏和他的助手,及4個因紐特人。

1906年4月6日,是北極探險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這一天,皮爾裏率領的探險隊終於到達了北極點,他為這個目標整整奮鬥了23年。在探險隊員的歡呼聲中,皮爾裏把他妻子親手製作的一麵美國國旗插在極點上。

4月25日,北極點的征服者們登上“羅斯福”號凱旋而歸。

[我還想知道]

世界“冷極”最早在北極測到的-599℃低溫記錄。以後在西伯利亞的維爾霍揚斯克奧依米亞康,出現了-73℃的低溫記錄。

以後“冷極”從北極遷移到了南極洲,於1960年8月,東方站記錄到-883℃,1967年,挪威科學家在南極點附近測到了-945℃的新記錄。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是挪威人阿蒙森嗎?

早在19世紀初,南極大陸就被人們發現了。雖然美、英、俄3國對究竟是誰最先發現南極的問題爭論不休,但是他們都對南極大陸的情況一無所知。

20世紀初,自從北極點被皮爾裏征服後,人們又開始了一場看誰先到達南極點的競賽。英國人斯科特和挪威人阿蒙森分別率領了兩支探險隊,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探險。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探險隊向南極點進軍,他們帶了33隻狗、15匹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兩部摩托雪橇。另一支由阿蒙森率領的人馬於1911年10月19日已經踏上了征服南極點的征途,比斯科特早行動了10多天。阿蒙森他們駕著用52隻愛斯基摩狗拉著的雪橇,經過57天的艱苦跋涉,終於在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阿蒙森和他的4名夥伴,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他們以無比激動的心情,在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還給他們的對手斯科特留下一封短信,然後返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