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發生海嘯的主要原因是海底地震嗎?
俗話說:“無風三尺浪”。也就是說有時候海上並沒有風暴,卻會出現高達數米甚至二三十米的巨浪,波濤洶湧。呼嘯的海浪衝上堤岸,淹沒陸地,給人們帶來可怕的災難。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海嘯。
海底地震是造成海嘯的主要原因。1960年,南美洲的智利海麵因地震引起海嘯,浪高達25米。這次海嘯不僅在當地造成很大的損害,而且波浪還以每小時640公裏的速度沿太平洋傳播,到達日本沿岸時,波浪仍然有6米多高,結果使日本也受到重大損失。
地震引起的波浪,在深海時的高度隻不過幾十厘米,波長卻有好幾公裏,所以在海上會覺得風平浪靜。可是當這股波浪靠近岸邊時,由於受到海岸的阻擋,便會變成數十米的海浪撲向陸地。因為地震波傳播的速度比海嘯的波浪要迅速得多,所以很多國家都在沿海地區紛紛建立觀察站,來觀測海裏的地震情況,好讓人們在海嘯到來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海底火山噴發是海嘯的另一個原因。1883年,爪哇附近的火山噴發,激起的海浪高達30多米,有3萬多人被波濤卷到海裏。
[我還想知道]
1959年10月1日,北大西洋中亞速爾島附近一個火山噴發時,在24小時以後就形成了一座高出水麵30米的小島。
1958年7月9日,太平洋沿岸理裏灣發生了海嘯。高達幾十米巨浪衝上海岸,發出震天的響。海嘯過後,一個高9米,寬800米的懸崖坍落海中,四周山坡上樹木被連根拔起。雪崩主要發生在險峻的
高山積雪區是由地形造成的嗎?雪崩是很可怕的,伴隨著巨響,大量的積雪從山上落下,如果人或動物經過,便有生命危險。雪崩主要發生在地形險峻的高山積雪區。由於地形的原因,使積雪不停地蠕動,新雪和積雪之間錯裂開,當氣溫回升時,就有可能發生雪崩。再就是由於地震、動物經過等外來原因影響導致發生雪崩,登山運動員最擔心的就是雪崩。
[我還想知道]
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有著大量關於雪人的傳說。據說,雪人身高在14~4米左右,平均身高約26米,臉部無毛,有些像猿猴,身披棕紅色、暗棕色或黑色體毛,形狀似人。
1951年,英國登山隊員錫普頓在珠峰東南的高裏喀雪山拍攝到了據說是雪人的腳印,長31厘米,寬175厘米。噴泉噴水是由於地下水蒸氣
壓力作用的結果嗎?泉水大多數分布在山穀或低窪地帶。那些地下水豐富的地方、岩層的空隙、裂縫和洞穴的出口,同地下水相通,又低於地下水位,泉水就會流淌出來。有的泉水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有的噴得很高,噴噴停停。
人工噴泉是通過電由人來控製的,沒有什麼奇怪的。自然界中的噴泉,沒有人來管,怎麼會噴射呢?
噴泉都有一條通道直通地下深處,地底下溫度很高,超過一百攝氏度時就能夠使部分水變為水蒸氣,蒸氣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便將蒸氣上麵的水經過通道頂出去,噴射到空中,成為噴泉。這個道理跟蒸汽機火車差不多,蒸汽機不是往上用力,而是往前或者往後用力,就可以推動火車前進或後退了。
[我還想知道]
世界上溫度最高泉,是美國阿拉斯加半島南部卡特邁火山區萬煙穀裏的噴泉,溫度最高達645℃,終年熱氣騰騰,是世界溫泉之最。
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著名的間歇泉分布區,也是火山最多的公園。地震是因地殼運動而引起的震動嗎?
突如其來的地震,在短短的幾秒內就能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地震是由地球深處的變化傳到地麵而發生的。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大部分地震是地殼構造變化,地殼內部不斷運動,地球不停自轉且時快時慢,岩石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發生岩層彎曲,有時發生斷裂;當這種巨大力量超過岩石所承受的限度時,岩石就突然斷裂錯位,產生強大的震動波,傳到地麵引起震動,即地震。
有的地震是大氣或水在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下對地麵的壓力發生變化,觸發地下岩石產生的;還有的是因為地下沿穴洞頂陷落或礦石坑塌陷或火山噴發時地下岩漿對地殼產生的巨大衝擊。
[我還想知道]
太平洋地帶和喜馬拉雅山——地中海一帶是地球上斷層和斷裂分布最密的地區,地殼十分脆弱。
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100萬次,可記錄的地震也有12萬次,五六級以上的大地震近百次。海洋裏的地震是由複雜的海底地形造成嗎?
地震是地殼運動和地球內部的變動所引起的。
談起地震,人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淒慘的景象: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傷亡,到處是一片廢墟。
海底地形很複雜,有些地方地殼很薄,隻有5千米左右,高溫熔岩會從這裏湧出,造成地震。此外,海底地殼的相互錯動,也會引起海底地震。
當海底發生地震時,海洋裏會出現狂濤巨浪,還會伴隨出現火山爆發式海嘯,使島嶼和沿海岸地區受到嚴重損失。
1960年5月,智利海底地震引起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嘯,不到15小時,傳到了1萬多千米外的日本,使太平洋西海岸的日本也受到嚴重損失。
[我還想知道]
世界上最高的海嘯浪,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南的瓦爾迪茲海麵上。浪高達67米,有20層樓那麼高。
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海嘯,發生在意大利墨西哥拿城附近,溺死了78萬人。沙漠裏挖坎兒井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發嗎?
一提到沙漠,有人一定會想到幹旱地裂,飛沙走石,酷熱難當……
沙漠地區如此幹旱,為了防止水分蒸發,我國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取了在地下開渠引水的措施,這就是坎兒井,也叫做陰渠。
坎兒井都是一直挖到山腳下,把高山上冰雪融化後滲到地下的水引過來。挖坎兒井時,先要在山腳下挖一口立井。當這口井打出水後,再按照引水的方向每隔18米挖一口立井。這些立井是供挖暗溝時出土和通風用的。立井挖好後,再向橫的方向挖暗溝,把所有的立井連接起來。暗溝是通水的渠道,是坎兒井的主要部分。
坎兒井挖好後,要用石板和樹枝蓋上井口,這樣,既能減少水分的蒸發,又能防止風沙侵入。通過暗溝把水輸送到地麵的水池裏,人們就可以隨時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