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係在宇宙中是一直向外高速膨脹的。在星係團內,星係的空間密度比較高,星係間的距離約為星係直徑的10~1000倍。在引力的作用下,星係可以在幾億年的時間內移動相當於本身直徑那麼大的距離。因此,星係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在碰撞的過程中,激烈的爆炸會形成幾百萬顆新恒星,所以現在有相當多的天文學家認為,大部分較大的橢圓星係就是由兩個質量相當的漩渦星係相互吞並而形成的。星球為什麼不會相撞
宇宙中的星球,看似雜亂無章的散布在宇宙之中,但是它們不是在雜亂無章地運動,每個天體在宇宙間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因此它們不會相撞。而且宇宙中的天體,相互的距離非常遙遠,這也使它們不易相撞。就拿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來說,平均距離也有384,400千米。地球離太陽則更加遙遠,平均距離達14900萬千米,如果步行的話,需要走3400多年才能到。至於恒星之間的距離就更為遙遠了,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就是以光速到達那裏,也要走4年之久。星際空間是真空的嗎?
我們通常認為宇宙空間是一無所有的、黑暗寂靜的真空,其實這不完全對。恒星之間廣闊無垠的空間也許是寂靜的,但遠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人們把它們叫做“星際物質”。星際物質與天體的演化有著密切的聯係。觀測證實,星際氣體主要由氫和氦兩種元素構成,這跟恒星的成分是一樣的。人們甚至猜想,恒星是由星際氣體“凝結”而成的。星際物質在宇宙空間的分布並不均勻。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氣體和塵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來,形成雲霧狀。人們形象地把它們叫做“星雲”。恒星會發光,行星卻不會
這是100年來天文學上的疑謎,到了最近幾十年科學家們才得到正確的答案。本世紀初,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相對論推出了質量和能量關係式,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恒星為什麼會發光”這個問題。原來,恒星內部由於溫度高達1000萬℃以上,使那裏的物質產生熱核反應,由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為1個氦原子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於是,這能量由內傳到外,以輻射的方式,從恒星表麵發射至空間,以維持它不斷的光輝,使它們長期閃閃發光。而行星由於質量比恒星小得多(質量最大的木星還不到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從引力收縮而得到的能量,不能使內部溫度高到發生熱核反應的程度,所以表麵溫度遠低於恒星,因此它們也就不會自己發光了。流 星 雨
在各種有趣的天文現象中,流星雨現象是極為美麗、壯觀的。當它出現時,千萬顆流星像一條條閃光的絲帶劃過夜空,非常漂亮。那麼,流星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原來,在太陽係中,除了行星、衛星和彗星外,還存在著許多塵埃、冰團、星體碎片等物質。這些在太陽係的空間中遊散的物質叫流星體。當流星體經過地球附近,偶爾飛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產生摩擦,由此產生熱量燃燒起來,所以看上去就像星星從天上掉了下來。有些大塊的,沒有燃燒完,就落到了地上成了隕石或隕鐵。當流星體在幾小時或幾天的時間內數量顯著增加時,就會形成許多的流星,有時甚至像下雨一樣,人們就將這種現象就稱為“流星雨”了。彗星撞地球
彗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太陽係中彗星眾多,完全有可能撞上地球。不過人們大可不必驚慌,因為發生這種相撞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根據測算,地球撞上彗星主體的概率相當低,幾十萬乃至幾百萬年也許才會有一次。雖然如此,天文學家對這個問題仍然十分重視。例如,美國有一個近地小行星搜索計劃,目的是監測近地小行星和彗星,預防它們與地球相撞。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一旦發現有彗星將與地球相撞,也可以發射飛船並攜帶核彈予以摧毀,以設法改變它的運行軌道,避免與地球相撞。拖著長尾巴的彗星
我們看到的彗星總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它的尾巴是如何形成的呢?彗星的主體是彗核,彗星的質量大多集中於彗核。當彗核靠近太陽時,就會受太陽熱的烘烤,從而被太陽熱蒸發出氣體及塵埃。這些氣體及塵埃全包在彗核的外麵形成彗發。當它進一步靠近太陽時,因為太陽光的熱量以及壓力增大,會把彗發中的氣體以及塵埃推向後方,從而形成一條形狀像掃帚一樣的尾巴——彗尾。彗星越靠近太陽,彗尾就會越長,通常有5000萬~2億千米,最長的可以達到35億千米。準時回歸的哈雷彗星
1682年,夜空中出現了一顆樣子十分奇怪、特別大、光亮異常的彗星,這顆彗星引起了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的極大興趣。他計算出,這顆彗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個天體,軌道呈橢圓形。最令人興奮的是,他發現這顆彗星每隔76年就要光臨太陽係一次,並因此大膽推想:1682年的大彗星也就是1531年和1607年出現過的大彗星。他還進一步做出了科學的預言:76年以後,也就是1758年,曾在1682年出現的大彗星,將再次出現於天空。臨近1758年歲末,雖然哈雷本人早已不在人世,然而在聖誕之夜,那顆大彗星卻應驗了哈雷的預言。所以,那顆大彗星被人們命名為“哈雷彗星”,又被稱為“準時回歸的彗星”。東升西落的太陽
古人一直以為太陽的東升西落以及晝夜的交替循環,是由於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其實,這是地球在自己的軌道上圍繞太陽自西向東旋轉所造成的。如果我們以地球為參照物,將地球看做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就會感覺到太陽是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的。這種現象的道理其實和我們日常生活中乘坐汽車、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時的感覺是一樣的。當我們隨同車、船一起運動的時候,會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後運動,而實際上是我們隨同車、船在向前運動。日食和月食
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同時,地球又帶著月球繞太陽旋轉。日食和月食就是由於這兩種運動所產生的結果。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而且這三個天體處在一條直線或近於一條直線的情況下,月球擋住了太陽光,就發生了日食。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麵,而且這三個天體處在一條直線或近於一條直線的情況下,地球擋住了太陽光,就發生了月食。由於觀測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和月球到地球距離的不同,所看到的日食和月食情況也不同。日食有全食、環食、全環食和偏食,月食有全食和偏食。每次發生月食時,半個地球上的人都能看到,而發生日食時,隻有處在比較狹窄的地帶內的人們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