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和鋁都是很好的導電體,電流十分容易通過。人體雖然也導電,但導電的性能並不是十分好的,一般的水很容易導電,如果手上沾了水再模電線,電流就特別容易通過,這是很危險的。
[我還想知道]
幹電池裏的電和家裏的電線中流動的電子不同,沒有危險,小朋友們做電的實驗時隻能使用幹電池。
要注意安全用電,如電器通過電時,不要拿金屬去碰電熱絲;不要在潮濕的地方使用電器;一個插座上不要同時連接太多的插頭等等。自動門是通過電的力量自動開關嗎?
小朋友們在出入商場或高級賓館時,經常可以看到可以自動開關的門。這種門很神奇,隻要人往門前一站,門就會自動打開。等人進去後,它又會自動關上了。那麼它是怎麼知道有人要進去,又是誰把門打開的呢?
自動門的外形多種多樣,感受人們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它們的外觀差異有多大,到最後都要通過電的力量來把門打開。最常見的是地毯式。這種門是在門前放了一塊地毯,地毯的裏麵有一條電線和電源相連。當人往地毯上一站,地毯感到重量增加,於是接通電源,把門打開。人進去以後,地毯上的重量減少了,電源斷開,過幾秒鍾後,門就會自己關上。
[我還想知道]
電梯的電動機一般都是安裝在樓頂上。電動機和滑輪相連。滑輪上有一條鋼纜,鋼纜的一端是載人箱,就是上下的人乘坐的地方;鋼纜的另一端懸掛著一個平衡重物。在電梯的裏麵裝有好多個按鈕,乘電梯時,通過這些按鈕就能讓電梯開門、關門,或者是讓它在哪兒停住。
在一些公共場所,還能見到另一種電梯。這種電梯看上去好像是一級級的樓梯,當它開動的時候,隻要你往上一站,它就把你送到樓上。避雷針的形狀不同導電作用也不同嗎?
城市的高層建築物為了避免雷擊,都要安裝避雷針。避雷針的頂端有尖形的,也有的是圓截麵。其中,尖頂的避雷針是由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他認為,尖形避雷針由於尖細的形狀,因而具有兩個作用:一是能夠迅速地反應和接受來自雲層中的電流;二是能夠迅速將電流引導到避雷針主體上,並傳遞到地麵上去。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物理學家查理·莫爾博士認為:頂端為圓截麵的避雷計效率比尖狀避雷針高2倍,它們引受電的能力也要比尖狀避雷針強得多。相反,尖狀避雷針在它們的頂端會產生強烈的電離“罩”,這種電離罩有將雷電向外反衝的趨向。
究竟是英式的避雷針效果好還是美式的避雷針效果好?或者是兼有這二者共同特點的法式避雷針效果好?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爭論現在還正在繼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研究具有實用價值,因為雷電確實給人類社會造成了許多麻煩。如果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會對人類生活帶來無窮的益處。
[我還想知道]
當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大為了表示與英國與眾不同,便下令將英國的避雷針頂端全部製成為圓截麵形。
當時,與英、美都有關係的法國采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避雷針的頂端形狀介於兩者之間——尖圓形。避雷針是將雲中的電傳入
地下而保護建築物的嗎?避雷針是用導電性能較好的金屬做成的,它的尖端製成Y型,安裝在建築物的最高處。Y型下麵連著一根鋼導線,一直連到地下,導線的末端連接一塊金屬板,深深地埋入潮濕的地裏。
當天空中的帶電雲塊接近建築物時,建築物因帶電雲塊的感應會帶上與雲塊相反的電。但由於避雷針的Y型上端都是尖尖的,建築物感應上的電會通過Y型的尖端被隨時釋放到空中,與雲中帶的電緩緩地中和,這種劇烈的放電為緩慢的多次放電;同時,使所放電的大部分電流沿避雷針的導線傳入地下,而不致於破壞建築物。
[我還想知道]
美國人曾批評英國人的避雷針的缺陷:頂端圓截形由於麵積過大,不易及應和接受來自空中的雷電,並且圓截形頂端和避雷針的圓柱主體構成不和諧,不利於電流的傳導。
莫爾博士還引證了他的實踐觀察:在16年中,雷電從未擊中安裝在他家附近的圓截形狀的避雷針,卻打在其他避雷針上。雷達是通過無線電波預測風雨的嗎?
小朋友都知道雷達在軍事上有著廣泛的用處,是國防上有效的預警工具。可是雷達還能測風雨,也許很多小朋友還是第一次聽說過。
用來測風雨的雷達,叫氣象雷達。測風的時候,氣象工作者先放出一個帶金屬反射靶的氫氣球,這樣雷達向金屬反射靶發射無線電波,然後通過反射的回波,就能準確地測出氣球的高度和水平距離以及方位、仰角等數據,這樣就可以推算出各高度的風向和風速。
當雷達向雲層發射無線電波時,由於雲層中的水滴直徑大小對雷達的無線電波反射的強弱不同,在雷達熒光屏上顯示的回波亮也不一樣,越亮說明雲層中的水滴直徑越大,這樣就能判斷出這塊雲層會不會下雨。
[我還想知道]
如果想知道更高空的氣象情況,就得發射火箭,當氣象火箭到達一定高度,打開降落傘,火箭攜帶的各種儀器開始工作,地麵雷達跟蹤徐徐下降的火箭就能知道各種高度的氣象情況。
氣象武器就是利用人工的方法,把壞天氣嫁禍於敵人,從而達到削弱敵人的戰鬥力的目的。超導是指使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嗎?
科學家們把在一定條件下,有些導電材料能使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稱為“超導”。
超導現象最早是由荷蘭科學家卡·翁納斯發現的。1911年,他在實驗中發現,在零下168℃左右,水銀呈超導現象。這就是說,當時發現的超導體,隻有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工作,所以難以實際推廣使用。因此,尋找在較高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成為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目標。
1987年春天,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超導熱”。新的超導材料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超導材料走出實驗室、進入應用領域的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科學家們認為,超導和燈泡、晶體管的發明一樣重要,而它所影響的範圍更加廣泛,它的應用前景更加誘人。要是一旦找到常溫下的超導體,並在應用方麵有所突破,它將會給工業和技術進步帶來一場革命,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發生深刻的變化。
[我還想知道]
超導材料由於消耗能量很少,而且儲能容量大,所以除了用來輸送電能外,還可用來儲存電能,可以說是未來理想的儲能器。
超導材料除了沒有電阻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完全抗磁性,也叫做邁斯納效應。這種完全抗磁性表現在:當把一個超導體放在一塊永久磁鐵上時,由於磁鐵的磁力線不能穿過有抗磁性的超導體,結果就會在磁鐵和超導體之間產生排斥力,使超導體懸浮在磁鐵上方。矽穀因兩麵臨山且生產矽片而得名嗎?
矽穀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附近高技術密集的工業區。由於該地區處於兩麵是山的穀地中,又以生產電子工業的基本材料矽片著稱,故稱之為“矽穀”。
矽穀是美國電子工業的中心,在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軍事電子學及係統設備、精密儀表等方麵的製造與研究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現在,“矽穀”這一名稱已被廣泛借用,成為一些國家高技術密集工業區的代名詞。許多國家都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矽穀”,如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我國的中關村等。氫氣球因內部壓強較大而易癟嗎?
每逢節日或重大集會,那五彩繽紛、冉冉升騰的氫氣球,總是令人心曠神怡,駐足仰望。但是,傍晚充滿的氫氣球,第二天清晨就會變癟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氫氣球紮得不緊嗎?
我們知道氣體是無孔不入的,即氣體分子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即使是口紮得很緊的氣球,紮口處仍會有氣體可以通過的縫隙。這是氫氣球易癟的一個原因。
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充滿氣的氣球,球壁變得更薄。組成球壁的橡膠分子間的間隔相對變大。氫分子很小,運動速度很大。所以,球內每時每刻都會有無數的氫分子從不同角度撞擊球壁。這樣,一部分氫分子便透過球壁橡膠分子的間隔鑽到球外。另外,由於球內氣體壓強較大,撞擊球壁的氫分子數較通常狀況明顯增多,氫分子透過球壁的機會便相對增大。時間一長,氫氣球自然會癟下來。這是氫氣球易癟的主要原因。
[我還想知道]
氫氣燃燒後成為水蒸氣,對環境沒有汙染。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氮分子和氧分子的體積都比氫分子大,它們的運動速度又都比氫分子的運動速度小。同樣的氣球,球壁橡膠分子的間隔一樣,氮分子和氧分子透過球壁的機會,自然比氫分子透過球壁的機會少得多。所以用空氣充滿的氣球要比用氫氣充滿的氣球不易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