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分布在玉門關以北的羌人反叛,出兵進犯武都郡。武都郡的太守虞詡,領兵五千前往平定叛亂。羌人得知這個消息,派出數千人,在陳倉峰穀一帶阻擊虞詡的部隊。虞詡為避開對方的鋒芒沒有反擊,隻在原地駐紮下來。然後,故意揚言要上書安帝增派兵力,等援軍到後再行進擊。羌人信以為真,決定趁著漢朝的援兵未到之時撈上一把,於是將大隊人馬分散到鄰近各縣去搶掠、搜刮財物。而虞詡則乘羌人分散兵力的時機,指揮部隊不分晝夜,兼程趕路,甩掉了敵人。同時,每當埋鍋造飯時,虞詡都命令全體官兵,每人砌兩個灶,而且每過一天又增灶一倍。羌人大軍會合後,盡力追趕,但很難追上。特別是一路上見漢軍用飯之灶,逐日增多,以為朝廷所派的援軍已到,因而不敢緊追,隻是尾隨其後。

虞詡到達武都郡後,從內線轉到外線作戰,占了地利人和,掌握了主動權,全軍上下,精神振奮。在主帥虞詡的指揮下,三千人馬在縣城西南的赤亭同羌人交戰,人人奮勇殺敵,直打得羌人屍橫遍野,抱頭鼠竄,大敗而逃。

虞詡巧施“調虎離山之計”分散敵人兵力和注意力,得以轉局勢,終於以少勝多。

[我還想知道]

羌族是我國古代民族,原住在以青海為中心,南主四川,北接新韁的一帶地區,東漢時移居今甘肅一帶,東晉時建立後秦政權。

羌人經過遠行軍到達武都郡後已十分疲備,加上不明漢軍的情況,心懷畏懼,無心作戰。曹操采用誘耳引敵之策

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地區對峙。袁紹派他的謀士郭圖和大將淳於瓊、顏良等到白馬進攻曹操的部將東郡太守劉延。袁紹自己則帶兵進抵黎陽準備南渡黃河。四月,曹操北進援救劉延。途中采納了某士荀攸所獻計策,北渡黃河攻擊敵人後方是假,輕裝回襲白馬是真,結果斬顏良於千軍萬馬之中,袁紹眼見損兵折將,氣得七竅生煙,不聽謀士的勸阻而全軍出動,強奪官渡。

曹操知道此事後,采用“誘餌引敵”的辦法破敵,他立刻命令騎兵火速趕到延津附近,卸下輜重,並且把馬也放了,然後隱蔽起來等待命令。曹操靜待戰機,直到袁紹的大隊人馬趕到,正在動手搶奪曹軍有意丟棄的那批輜重馬匹時,才下令發起突然襲擊。由於曹軍猶如“飛將軍從天而降”,袁軍驚惶失措,頓時大亂,大將文醜首先在混亂中被關羽砍下馬來。大將被斬,袁軍士卒像沒頭的蒼蠅,東撞西竄,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又見無處可逃,隻好舉手投降。延津之戰後,曹軍再接再力,一舉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我還想知道]

官渡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袁紹的兵力三四倍於曹操。

“誘餌引敵”之計是荀修向曹操建議的,曹操聽後,覺得可行,便依計行事。諸葛亮是巧設空城計嚇走

司馬懿而解了平陽之圍嗎?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長期處於混戰之中。有一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自領兵東進,去攻打司馬懿。走到半路上,他又決定由自己率領一萬人守衛陽平,令大將魏延等率大隊人馬繼續前進。

司馬懿得知蜀軍出征,就率領二十萬大軍迎擊諸葛亮,逼近了陽平。

一天,司馬懿派偵探前去陽平偵察。偵探回來報告說:“諸葛亮駐軍陽平,且城中兵少士弱。司馬懿聽了,很是疑惑,就沒敢貿然逼近陽平,而且下令部隊在距離陽平城六十裏的地方安下營寨。

這時,諸葛亮已得知司馬懿的大軍近在眼前,早晚之間都可能發生危險。

此時,諸葛亮依舊神情自若,他叫來部下,不慌不忙地對大家說:“大家都不要驚慌。把城門打開,再派出一些老弱士兵們去打掃四門以裏的街道。違令者斬。”

第二天早上,司馬懿派往陽平的偵探回來報告說:“陽平城四門大開。城裏不見人馬行動,平靜異常,隻有一些老弱殘兵在那裏清掃街道。”司馬懿想,諸葛亮用兵一向小心謹慎,從不冒險行事,如今他已知道我兵臨城下,怎能如此大意呢?一定是設有埋伏,故意做出這種假象,引我們上當的,還是小心為妙。於是,司馬懿命令大軍撤退,離開了陽平城。

司馬懿領兵撤退至半途,突然明白過來了,準備率兵重返陽平,但為時已晚,諸葛亮的援兵已經到了。司馬懿失去了作戰機會,後悔莫及。

司馬懿生平多疑,諸葛亮抓住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弱點,巧施空城計,嚇跑了司馬懿,解了陽平之圍。

[我還想知道]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國的軍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

司馬懿率軍逼近陽平時,因為和魏延率領的軍隊錯道而行,所以並不知道魏延帶領大軍已走。馬隆巧用磁鐵礦石以少勝多嗎?

晉朝時,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名將,叫馬隆。

一次馬隆率領三千多兵士,和一萬多羌兵發生了大規模的戰鬥,由於敵眾我寡,硬拚肯定是不行的,他便把軍隊布置在一個險要道口上。

在了解當地地理情況時,他偵察到附近有一座磁性很強的磁鐵礦,於是心生一計。

馬隆命令士兵到山裏挖來許多磁石,並全部壘在險要道口的兩邊。

在雙方打了四五個回合後,由於晉軍寡不敵眾,紛紛向堆滿磁石的險要道口逃去。羌軍認為機不可失,便緊緊追趕,但到了那狹窄的山道口,穿著鐵鎧甲的羌兵一個個像著了魔,身不由已,被磁鐵吸住了,怎麼也掙脫不開。此時晉軍撥馬而回,直殺得羌兵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這一仗,馬隆巧用磁鐵礦石,吸住敵軍兵器,使敵方以為晉等使用了妖術,得以以弱勝強,說明在軍事鬥爭中要善於利用環境條件為我所用,出奇製勝。

[我還想知道]

馬隆命人堆好磁石後,便命令全軍將士脫掉鐵盔甲,換上牛皮盔甲。

當羌兵的先鋒隊被磁石吸住後,後麵的士兵還沒有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時,就被晉軍打得片甲不留了。傅永巧移標記打亂了敵人陣角嗎?

南北朝時,南齊皇帝派遣大將魯康柞、趙公政率領一萬大軍侵犯北魏豫州的太倉口。豫州刺史命令傅永帶領三千人馬前去阻擊齊軍。

麵對著敵強我弱的形勢,傅永對戰事作了周密的分析。他根據吳楚將領慣於偷營劫寨的作戰特點,采取了相應對策。一切都布置妥善之後,他又找來了十幾名精壯士兵,對他們說:“敵人如果夜裏來偷襲我們,一定是在河水較淺的地方渡河,並且事先在南岸備有火把,以便他們返回時點燃,作為渡河的標記。你們幾個人趁黑偷渡到河南岸,隱藏在河水最深的岸邊。如果今夜敵人渡河來北岸,你們暫且不動,等到北岸的敵人南返渡河時,南岸齊軍一定會點燃火把,這時,你們也馬上在河水最深的地方點起火把來。”

事情果然不出傅永所料,當天夜裏,齊軍偷渡淮河,來襲擊魏軍。等齊軍的大隊人馬靠近魏軍的空營時,傅永一聲令下,埋伏在營地外兩側的魏軍如潮水般向齊軍包圍過來。魯康柞一見自己中了埋伏,慌忙命令部隊掉頭向河南岸的大本營撤退。此時,河南岸亮起了許多火把標記,慌亂之中,齊軍也分辨不清他們來時的位置,紛紛從魏軍所設置火把的地方渡河。由於魏兵設置火把標記的地方河水最深,齊軍士兵被淹死了許多,魏軍趁機追擊,齊軍死亡不計其數,連趙公政也被魏軍活捉。魯康柞則連人帶馬墜入淮河中被淹死。

傅永用移標之法亂了敵人陣腳,說明他膽識過人,具有高超的軍事才能。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與敵作戰時,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隻有運用智謀,才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我還想知道]

魯康柞在淮河南岸安營紮寨,隨時準備渡河進攻魏軍。傅永也將軍隊駐紮在距離淮河北岸十裏處,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對付來犯之敵。

到了夜裏,傅永把自己的軍隊分成兩部分,分別埋伏在軍營之外兩側,準備伏擊夜裏劫寨的齊軍。花木蘭受老人牽羊之事啟發巧破黑山城嗎?

傳說中國英雄花木蘭奉命掃北,路經承德時應百性所求決定攻打距承德東北三十裏處的大黑山土城子裏的土匪。但起初土匪依靠險要地勢大敗花木蘭。花木蘭收兵後,坐臥不寧。這天深夜,她無法入睡,獨自在山路上散步。忽然,她看見一個老人牽著一隻山羊走來,奇怪的是山羊角上掛著個紅燈籠。花木蘭不解,忙上前問道:“老人家,您為什麼在羊角上掛個燈籠呢?”老人連忙答道:“燈籠掛在羊角上,從遠處看好像兩個人一起走路,這樣,山神野獸就不敢來打擾我們了。”花木蘭聽後,忽覺心中一亮,破敵之計有了。

第二天晚上,天上陰雲密布,黑得伸手不見五指,花木蘭三更時來到山腳一看,隻見老百姓已按一計而行,從四麵八方趕著羊群彙集在山下,大約有兩千多隻。她一聲令下,眾百姓協同官兵一起將羊群趕上山去。因為每隻羊的嘴巴都用麻繩綁著,所以數千隻羊毫無聲息,人們爬不上去的山崖,山羊卻毫不費力地爬了上去。霎那間,軍鼓急響,號炮齊鳴,殺聲震天。正在睡夢中的土匪忽聽外邊響聲大作,急忙爬起一看,隻見燈籠火把漫山遍野,以為天兵天將殺上山來,頓時慌了手腳,匪首黑頭見大勢已去,隻好下令打開大門投降了。

[我還想知道]

在距承德市東北三十裏處,有一座大山叫大黑山。大黑山東側的山腰上有一個天然屏障,人們都叫它土城子。

土城子周圍三麵都是陡壁懸崖,隻有一條岩縫勉強可以容一人爬上去。土城裏有一塊方圓百米的平坦之地,是屯兵的好地方。於是,有一個叫在黑頭的土匪便在此占山為王,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張巡是以假亂真而解了雍邱之圍嗎?

唐代安史之亂期間,敵將令狐潮率兵包圍了雍邱城。雍邱城守將張巡率領士兵拚力死戰,保衛城池。但不久箭全用光了,又得不到外援,大家都很著急,可誰也想不出個好計策。這時,隻見張巡不慌不忙地命令士兵用草紮了一千多個草人兒,並給每個草人披上黑色衣服,又用繩子拴住。大家都不解其意,心想:眼見沒了箭,城池時刻都有被攻克的危險,主將乍還有這門心思?

到了夜裏,張巡命令士兵把披著黑衣服的草人兒慢慢放下城去,敵人見到許多黑影放下城來,以為城裏派人出來偷襲他們,急忙向那些黑影放箭,士兵們這才明白草人原來是惑敵之計。這一招一下子就賺得幾萬支箭,解決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