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導炸彈,也叫靈巧炸彈。同普通炸彈不同的地方在彈體內有製導裝置,可以自動控製。它又不同於導彈,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飛機投彈時給予的初速滑翔飛行,然後靠本身的製導裝置的作用,修正偏差,準確地命中目標。製導炸彈的製導方式有激光、紅外和電視等,目前已經發展有十多種類型。
製導炮彈發射和戰鬥過程同普通炮彈一樣,不同的地方在彈丸上裝有製導係統。它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炮彈從火炮中發射瞬間獲得的初速,彈體的穩定翼和控製舵穩定炮彈飛行,然後在製導裝置作用下,自動導向目標。有激光和毫米波等幾種製導方式。主要用來毀傷坦克、裝甲車輛、艦艇等活動目標。
正在發展中的一種趨勢是,用普通火炮發射導彈,這就是炮射導彈。導彈的裝填、發射都和普通炮彈一樣。它可以用榴彈炮,也可以用迫擊炮發射。自行小高炮也可以發射防空導彈。火炮不僅是炮彈,也是導彈的發射器,使火炮和導彈成為綜合體、基本的火力單位,具備火炮和導彈的雙重作戰功能。
製導地雷、製導魚雷,都增加了高技術的製導係統。現在已經有一種快速機動布設器材,早已不是我們在電影“地雷戰”中看到的,用人工埋設,用繩索絆拉。地雷本身也不容易被掃除。有一種智能化水雷,對目標能進行分類識別,要炸航空母艦就能放過其他艦船。它綜合了水雷、魚雷、導彈和火箭的技術特長,能有設在水下6000米深處,獵雷艇和其他獵雷裝備很難發現和消滅它。
[我還想知道]
製導武器是以微電子、電子計算機和光電轉換技術為核心,以自動控製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高技術武器。雷達因具有無可替代的偵察能力
而被視為軍隊的耳目嗎?各種現代偵察手段中,用得最多的是雷達偵察。天上、地上、海上,陸海空軍中到處都有雷達。
發展到今天的雷達,真正成了戰場上的“千裏眼”。它可以發現數千裏外的目標。它幾乎不受晝夜各種天氣條件限製,全天時、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夠自動搜索和跟蹤目標。它能夠按照預先編好的密碼,通過一定的附屬設備辨別敵我。世上還沒有別的偵察手段能替代它。
用於地麵偵察的軍用雷達,現在有:
戰場偵察雷達,也叫地麵活動偵察雷達,主要是陸軍偵察部隊用來偵察、監視地麵的兵器、車輛、人員和低空飛機活動情況的。
警戒雷達,配置在沿海、邊防和縱深地區,有的設在高山上,用來發現遠距離的飛機、導彈和艦艇,保證自己有充分的戰鬥準備時間。
還有一種超視距雷達,用來探測從地麵發射的洲際導彈、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飛行的高速戰略轟炸機。
[我還想知道]
雷達是外來語,英文的縮寫音譯,意思是無線電定位。它利用物體對無線電波的反射特性,探測飛機、導彈、艦船、車輛、兵器、橋梁、居民點等等目標,測定目標的位置,包括距離、高度和方位角。
雷達的實際應用,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德空戰。隱形技術的作用主要是對付雷達嗎?
隱形技術是傳統的偽裝術的延伸和高級發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設計和其他新技術對雷達實行欺騙的技術。
在新材料方麵,有兩種。一種是製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達波的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另一種是塗料。日本和美國都已經製造出用鐵氧體粉和氯丁橡膠等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混合塗料,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鋦”或“針”的塗料。還可以塗上一種輕的塑料和樹脂,形成可塑性表麵,雷達的電磁波碰到以後會被分解掉。這樣,雷達發出的電磁波,或者受到飛機、導彈外殼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塗層表麵的分解抵消,雷達怎麼會不失靈呢!
在設計方麵,改變飛機、導彈外形,不要有直角,盡量平整,等等,縮小雷達有效反射麵積。
還有,就是采用激光設備替代一部分電子設備,采用埋入式或再生式發動機,采用高速燃燒,燃燒後熱量能急速冷卻的新型燃料,等等,盡可能減少電子輻射和熱輻射,提高不讓雷達發現的隱形效果。
[我還想知道]
傳統的偽裝術有士兵頭上插的樹枝,身上穿的草綠色,土黃色服裝以及迷彩服等,戰鬥時施放的火日幕彈以及現在戰爭中新添的電子屏慕彈。
為了隱形,如今坦克、大炮、車輛也被塗上了迷人彩色。夜視器材因受地形和地物影響而多敵手嗎?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武器是全無敵的。夜視器材也一樣,有長處,也有短處。夜視器材受地形、地物影響,如果目標前有土堆、牆壁一類障礙物阻隔,它就無法觀察到目標。如果遇到暴雨、大雪、濃霧時它就很難正常工作。夜視器材的視野也沒有眼的開闊。另外,借助夜視器材觀察,都要有一個搜索過程,這樣發現目標就慢。而且它們都不能區別色彩,很難分辨出細節,這對識別目標不利。
根據夜視器材的種種短處,可以有以下對付辦法:
設屏障。如利用地形地物上的自然障礙或利用有頂部覆蓋的洞穴、建築物等進行遮擋等。
消除光線反差、溫差。如將防紅外塗料塗在所要偽裝的武器裝備的外表上或加大距離等。
行動隱蔽。例如選擇濃霧、降雨時機,采取走暗不走明、走低不走高,盡量降低運動姿勢等。
還有就是采取幹擾的辦法。如施放煙幕和強光照射或設置一些和真的一樣的假目標、假熱源等。
有了對付辦法,還會有針對這些辦法出現的新技術、新創造。未來的夜戰場上,難道不會有能夠穿透煙雲霧障、不怕雨雪阻擋、能夠識別真假偽裝的全能夜視儀研究製造出來嗎?相信有那麼一天。
[我還想知道]
夜視器材具體可分為:主動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微光電視,成像係統。
夜視器材被廣泛裝備於各種武器上,如坦克、飛機、艦艇等。夜視器材是借助微光和
紅外線來看清黑暗中物體的嗎?黑暗隻是人的感覺,自然界的夜晚依然是有光亮的。一種是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氣輝光等就是這種光。這些自然光比起太陽光來顯得太微弱了,人眼的感光靈敏度不高,所以覺察不出來。還有一種是紅外光,也就是紅外線。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身的人體,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射紅外線。可以這樣說,無論白天或黑夜,所有空間都充滿紅外線,隻不過人的眼睛感覺不出來罷了。夜視器材就是充分利用微光和紅外線,把微光增強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亮度,把紅外線轉換成人的眼睛可以察覺的可見光,幫助人在夜間活動、偵察、打仗。它們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把來自目標的人眼看不見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然後把電信號放大,再轉換成人眼看得見的光信號。簡單說來,就是光-電-光的轉換過程。
[我還想知道]
到現在為止,世上先進的夜視器材,隻有微光夜視器材和紅外夜視器材兩類。
有一篇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機的文章說:瞳孔是光圈,眼球是透鏡,視網膜是膠卷。光線適宜的白天,視網膜仿佛就是彩色膠卷,使我們能夠欣賞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光線不足的黃昏,視網膜成了黑白膠卷,外部世界即使依然豔麗如畫,我們看到的也隻是一張黑白兩色照片。當外界光線暗到一定程度以後,那麼人的眼睛連黑白膠卷也不如了。超遠程炮能將衛星送上天嗎?
1993年,美國《太平洋星條旗報》發表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研究所打算用身管長達472米的大炮試射5千克重的炮彈,以驗證超高速輕氣炮將有效載荷送到高空的可行性。預計炮彈的飛行速度可達每秒4千米。如果試驗成功,這家研究所將建造一門更大型的火炮,並從範登堡空軍基地向太平洋上空發射能達到434千米高空的炮彈。繼而,還將研製一種全尺寸的火炮,以便把有效載荷送上月球軌道……
顯然,這是要用大炮代替火箭來發射衛星。果然,在1994年初我國新華社播發了美國這家研究所更令人驚奇的計劃:他們將建成口徑達17米的超級大炮,用來發射一向用火箭運載的衛星,並將這門大炮命名為儒勒·凡爾納大炮,以紀念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
火炮探空試驗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由正服役的製式火炮去掉膛線,加長身管改製而成。而大口徑火炮,是由美國海軍MK型406毫米艦炮改裝成424毫米探空火炮。
口徑為424毫米的探空火炮,發射的並不是普通炮彈,而是叫做“歐洲燕”的箭形彈。這種火箭彈由彈托、彈體、尾翼和彈頭部等組成。在彈頭部內裝有各種探測與測試儀器。箭形彈用火炮可以發射到200千米的上空。
美國利弗莫爾研究所將研製體形巨大的L型輕氣炮。這是一種不用固體發射藥,而是利用氫氣、氮氣作為推動炮彈能源的發射裝置。
當然,近期的目標還是用探空輕氣炮向月球或月球軌道發射炮彈(有效載荷)。也許,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遠。
[我還想知道]
目前的超遠程火炮隻能打出速度為2千米/秒的炮彈,離環繞速度還差得遠。
隻要能使物體獲得79千米/秒的速度,它就能繞地球運行,成為人造地球衛星。研製“溫和武器”的目的是在
盡量減少敵我雙方人員傷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