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閆麗鼓舞正清(1 / 3)

這裏是黃土高原的北部山麓,正處在渭河平原和陝北高原的交界地帶,用初中地理書上的話說,這裏是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聽這個名字你也大概可以想象到,這裏的地形除了黃土高原特有的地形特色外,剩下的就是塬梁交錯了,三水縣就是這種地形的典型代表。

三水縣完全遵循了沿河建城的規律,曲曲繞繞的涇河將縣城分成了東西兩邊,河的東側是東河鎮、河的西側是西河鎮。河的兩邊全是山,平均海拔1430米,三水縣城就坐落在兩邊山的夾縫中,又處在兩座鎮子交界的地方。縣城的人們抬頭看到的除了呼呼冒煙的廠房煙囪,就是溝壑縱橫、被鬱鬱蔥蔥的樹木包裹著的山麓,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巴掌大的天了。

縣城的麵積不是很大,縣城的主要人口分布在縣城之外的鄉鎮村落裏,而這些鄉鎮村落主要分布在兩邊山上的平原地帶,這裏人叫塬上。三水縣人口不到三十萬,真正的縣城人估計不會超過五萬,主要都是東河鎮和西河鎮的人口,其他都在塬上九個鄉鎮上住著。塬上的人不喜歡去縣城,用他們的話說縣城就是“巴掌大的天,抬頭全是山,沒有塬上住著豁亮和舒暢”。

這裏屬於暖溫帶半幹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7℃,晝夜溫差大,前幾年有專家對這裏的氣候環境進行了評估和分析後,斷定這裏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蘋果,建議農民拿出自己的土地種植蘋果。剛開始沒人信,總覺得是騙人的。祖祖輩輩隻知道種小麥和玉米,哪裏聽說過蘋果這種東西,而且那種東西種後三到五年才可以結果有收成,那這結果前的日子怎麼辦?還是種小麥玉米穩當些,不和誰牽扯,而且年年清,老實巴交的農民們都是看眼前利益,誰也沒有勇氣去冒險種植那玩意。後來政府免費為一些處於猶豫不決狀態的農民提供了樹苗,讓他們拿出自家的承包地嚐試著種植,而且承諾承包地三年不用交承包費,這些人才半信半疑的開始種了。

沒想到三年後這玩意真結果了,而且價格不菲。這些當時最先種蘋果的人家也最早發了家,成了縣上有名的“萬元戶”。那個時候還沒有聽說過有人靠小麥玉米發家成為“萬元戶”的,但是種蘋果就可以。其他人看到這玩意確實能賺錢,雖然比種植小麥複雜一些,但是發家的速度快啊。所以種蘋果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三水縣也成了全國著名的蘋果十強縣,三水縣的蘋果也越來越有名。現在的三水縣是家家戶戶都有果樹,少則三五畝,多則一二十畝,雖然當前蘋果市場的價格比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差了很多,而且投資也在不斷增加,但是農民們還是切實感受到了種蘋果的好處,怎麼說,這玩意還真是好東西,比祖祖輩輩種糧食強。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蘇正清看著周圍的一切,曾經他引以為榮的所有東西都因為那一紙發文變得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了。縣城並不大,主要的街道就兩條,東邊被農貿市場、果蔬市場和一些賣衣服、賣小吃的店子占完了,平常除了買菜什麼的很少有人去那條街道,所以正清不自覺的順著西邊的街道走了過來,跨過連接兩鎮的三水橋,不知不覺他來到了師範學校的門口。師範學校和農牧學校是三水縣僅有的兩所中專學校,一個在東河鎮,一個在西河鎮,其實都是在一條街道上,隻是一個在街東,一個在街西而已。

按照市教育局之前的劃分,這兩所學校每年可以根據自己的招生計劃,擇優從周圍三個縣城的中學中錄取優秀的初中畢業生進行培養,畢業後分配回原縣城人事局,由人事局分配到縣城和鄉鎮的機關單位,補充縣城和鄉鎮機關單位人手的空缺。

蘇正清的堂兄弟表兄弟裏麵有好幾個人都是這裏畢業的,早幾年已經被分配到鎮上的小學或者中學當老師了,叔叔蘇力行也是這裏畢業的。他當時也想考這個學校來著,可是父親覺得做老師沒什麼大出息,不如讀農牧學校,以後做一個農業技師或者高級技師什麼的,比做老師強多了。當然這是農機站還沒倒閉時父親的想法,後來農機站倒閉了。正清聽妹妹正梅說,父親在一次吃飯的時候,還是感歎過:“還是做教師比較靠譜啊”,看來父親對於當時強行要自己讀農牧學校的事情內心是有些後悔的。

蘇正清不知不覺走到這裏來,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縣城唯一一條可以走的路,更多的是這裏有正清內心牽掛的一個人—閆麗。三年來,多少次他牽著她的手走在這條路上送她回學校,多少次他冒著嚴冬的寒氣小跑著將東河的豆腐腦送到她的宿舍樓下,多少次他們一起在路邊的小店吃飯,然後去三水河邊依偎著暢想他們的未來。他們曾經商量好等畢業分配回到縣城在縣城工作,工作兩年後就結婚,然後再要小孩,而且要兩個,還一定要讓孩子在縣城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上學,因為自己小的時候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不能再讓孩子受苦了。

蘇正清苦笑了一下,曾經設想的一切多麼美好,兩個沒有什麼誌向的年輕人隻想回到縣城的小單位,相依相守、平平凡凡的工作一輩子,這在外人看來確實平凡甚至有一點庸俗,可是這對從這塊土地上長大的他們來說,這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了。然而就這樣平凡且庸俗的願望現在看來也很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