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在大宋的皇宮之內,趙匡胤得知了自己派到後蜀的探子全部被抓,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摔碎了手中的茶杯,當即下了進攻後蜀的命令。
這一年三月,大宋起兵三十多萬,分兩路向後蜀進攻而來,一路大軍在趙光義的帶領下,從旱路進軍,大軍從後蜀西部向南進攻西川,一路上勢如破竹,沿途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有效的抵抗,進攻到劍門關時遇到了後蜀大將、西川節度使周猛的頑強抵抗,兩方人在這裏僵持不下;另一路大軍在駙馬吳江、大將王全斌的帶領下,從三峽溯江而上,沿水路進軍, 已經進攻到渝州地界,遇到了後蜀大將李輝的頑強抵抗,兩軍勢均力敵,交戰許多天來互有勝負,大軍停滯不前。
大宋三十萬精兵中,晉王趙光義獨自就帶了二十多萬,是大宋進攻的主力,而鎮守劍門關的西川節度使周猛手中隻有五六萬人,不僅數量上和趙光義的大軍沒有辦法比,而且質量上更是相差了一大截,周猛隻是依靠劍門關天險以及自身良好的軍事素質才勉強抵擋住大宋軍隊的進攻,但若是時間長了肯定抵擋不住,劍門關是進入西川的門戶,劍門關一失,西川將完全暴露在大宋軍隊的鐵蹄下,更重要的是,後蜀的首都成都府也在西川。
另一方麵,吳江、王全斌帶領著大宋不到十萬的精兵進攻後蜀另一軍事重鎮渝州,後蜀名將李輝帶領十多萬軍隊頑強抵抗,兩方平分秋色,誰也奈何不了誰,渝州在東川,距離成都府較遠。
麵對這種情況,楊幽雲當即決定親自前往劍門關,幫助周猛鎮守劍門關。
這劍門關毫無疑問是後蜀最為險峻的關隘,也是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地之一,劍門關有著天然的軍事屏障,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自從三國時期這裏就是中原進入蜀地的咽喉要道。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每次進攻中原都要經過劍門關,魏國名將張頜追擊諸葛亮至此後,被諸葛亮預先埋伏下的士兵射死。唐朝時期,偉大的詩人李白來到這裏後,曾發出“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歎,安史之亂後,唐玄宗逃到了蜀地,也正是因為考慮到劍門關先要的地勢,安史叛軍輕易地進攻不進來。
楊幽雲來到了劍門關,發現周猛對付趙光義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堅守不出,這樣做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對付進攻最為有效的方法,它充分利用了劍門關有利的地勢以及關口堅固這兩大優勢,可以看出周猛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名將。楊幽雲對他的做法大加讚同,同時繼續堅持這種堅守不攻的做法。
西川節度使周猛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常年待在軍中,他的身材極為魁梧,留著鋼絲般的絡腮胡子,他人如其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猛人”,從小就在軍隊中長大,練就了一身馬上步下的好本事,一生參加過數十次戰鬥,身上有刀傷五十多處。他不苟言笑,臉上永遠是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即使是見到楊幽雲這樣的上級,他也不會奴顏婢膝的討好楊幽雲,這一點和眾多的後蜀官員大為迥異。
在楊幽雲、周猛的堅持下,大宋官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轉眼間半個月又過去了,大宋官軍傷亡慘重,卻始終被牽製在劍門關。站在劍門關關上的楊幽雲似乎已經聽到了大宋軍營中趙光義的怒吼聲、暴跳如雷聲。
這一天,趙光義再一次發動了對劍門關的大規模進攻,楊幽雲、周猛親自來到了關口指揮戰鬥,敵人離得遠了用弓箭射,敵人離得近了用大石頭砸,反正這劍門關有的是石頭,弓箭短時間內也十分充足。
站在關口上向下看去,隻見大宋的軍隊幾百人一排、一共又有幾百排,遠遠看去黑壓壓的一大片,他們頭上用盾牌遮擋著,手中拿著大刀、長矛,邁著整齊的隊伍向前衝,前麵的一排倒下了,後麵的一排馬上補上,這一次,大宋官軍一反常態,好像是發了瘋的豹子一樣不顧死活的向前衝。楊幽雲一邊指揮,一邊親自搭弓射箭,專揀敵方的軍官射,他的弓是一張硬弓,再加上居高臨下,箭飛下去的力道勢不可擋,可以把大宋的盾牌射穿,轉眼間十幾個馬上的將官被他射落到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