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雷達導彈

簡介

反雷達導彈是指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摧毀敵方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亦稱反輻射導彈。在電子對抗中,

它是對雷達硬殺傷最有效的武器。反雷達導彈與探測、跟蹤、製導、發射係統等構成反雷達導彈武器係統。通常分空地、空空、艦艦、地地反雷達導彈等類型,其中首先研製、裝備部隊使用的是空地反雷達導彈,且裝備數量也最多。

組成結構

反雷達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製導裝置等組成。戰鬥部重量一般在200千克以內,常用普通裝藥,由觸發或近炸引信起爆。動力裝置一般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製導方式多采用被動式雷達尋的製導或複合製導。多數反雷達導彈的發射重量為數百千克,射程在100千米以內。

空地反雷達導彈,通常用於攻擊選定的目標。發射前要對目標進行偵察,測定其坐標和輻射參數,並用載機上的偵察和目標指示設備,進一步測定目標的準確坐標,當目標處於導彈有效發射區內時即可發射。發射後,導引頭不斷接收目標的電磁信號並形成控製信號,傳給執行機構,使導彈自動導向目標。

在攻擊過程中,如被攻擊的雷達關機,導彈的記憶裝置能繼續控製導彈飛向目標。較遠射程的反雷達導彈,采用慣性加被動雷達尋的複合製導方式。導彈可在距目標較遠距離發射,靠慣性製導巡航飛行,到一定距離導引頭開始搜索目標,發現、識別目標後,就由被動尋的裝置將導彈引向目標。

發展曆史

最早的反雷達導彈,是美國軍隊1964年裝備的“百舌鳥”agm-45a。美國也是研製和裝備反雷達導彈最多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末裝備了“標準”agm-78、80年代初裝備了“高速反雷達導彈”agm-88a;英、法聯合研製的“戰槌”as37反雷達導彈於7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法國研製的“阿瑪特”反雷達導彈於8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蘇聯研製的as-5、as-9分別於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部隊。除上述空地反雷達導彈外,美國還研製了艦艦、空空等類型的反雷達導彈。

反雷達導彈曾用於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等,主要攻擊地空導彈製導雷達和高射炮瞄準雷達,取得了明顯戰果。它與其他攻擊武器配合使用,效果更為明顯。

反雷達導彈正向著增強抗幹擾能力,提高導引頭性能,增大射程、速度、威力和攻擊多種電磁輻射源的方向發展。在未來電子對抗中,它將成為對付陸、海、空各種配有雷達的軍事目標的主要武器之一。

作戰使命

空地反雷達導彈主要用於攻擊警戒雷達網、防空導彈的製導雷達、炮瞄雷達和艦載雷達。攻擊目標通常是預先選定的。

性能特點

反雷達導彈飛行速度高(2~3倍音速),射程比較遠(20~60千米),能在遭敵防空導彈攻擊前,搶先摧毀敵方雷達。

反輻射導彈至今已發展到第三代,由於采用了新的信號處理技術,第三代反雷達導彈對雷達頻率的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而且結構緊湊、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大大提高。不僅能從雷達的主波瓣實施攻擊,而且可以從雷達的副瓣和背瓣進行攻擊。

典型型號

最早的反雷達導彈,是美國1964年裝備的“百舌鳥”導彈。隨後,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末裝備了“標準反輻射導彈”;80年代又裝備了“高速反雷達導彈”。蘇、法、英等國也研製和裝備了反雷達導彈。

發展趨勢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反雷達導彈作為一種電子戰武器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同紅外、激光製導相結合,正向著增強抗幹擾能力,提高導引頭性能,增大射程、威力和攻擊多種電磁輻射源的方向發展。目前,有些國家已開始研究對付預警機的反輻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