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武

中國目前的第一代戰略核武器主要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加上數量不多的中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主要由DF2、DF3、DF4、DF5、JL1等共三大類五個主要型號的地地、潛地戰略彈道導彈組成。這些陸基海基導彈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術製造的,每枚導彈隻能裝載一個彈頭(不包括少量被升級的載體),命中精度也較差。因此,形成的全麵核打擊力度也相對有限。

進入到了80年代後,現有的核能力已經日顯窘迫與落後,急需有新的裝備替代老舊技術產品。

這個迫切性在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尤為突出,因為部分的戰備核武已經進入或即將要進入超齡服役的階段,所以淘汰換新一代的核武導彈也就成為了中國軍工建設中相當重要的工作組成部分。第二代核武的研製啟動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而預研甚至更早些。當時中國提出的步驟是以發展陸基核武,強化海基核武,裝備空基核武為方針進行的三方麵全麵發展的戰略計劃。

戰略計劃

發展中的陸基核武器

將現有的尚未退役的DF4和DF5型洲際導彈換裝多彈頭,並升級軟體部分,提高第一代戰略彈道導彈的命中精確度以及生存能力。

發展中程常備機動導彈(一種彈道、一種巡航),射程約為2000~4000千米左右,擁有多彈頭能力,同時擁有生、化、核能力,動力方麵基本使用固體火箭技術,要求命中度精確。

發展遠程戰備機動導彈(兩種共三個型號,不包括某型的改進型),射程在6000~13500千米之間。要求是至少有攜帶3個彈頭的能力,必要時能提升至6~8個彈頭(核爆當量不同),使用改進的固體發動機,目標精確度要求高。

洲際固定導彈,射程超過15000千米,基本能涵蓋所有的有人地區。要求可攜帶6~14個彈頭,大部分使用固體火箭技術,部分特種導彈使用改進型的液體火箭,精度要求較高。

強化中的海基核武器

改進現役中的JL1,加裝多彈頭,更換動力係統提高原射程30%以上,提高飛行生存能力,末端加裝先進製導係統。

發展三種第二代潛射導彈(兩種彈道,一種巡航),射程為2500千米至14000千米不等。擁有至少4個彈頭的多彈頭分別突防能力,其中某型的B型擁有10彈頭的能力。采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目標精確度高。

配合新一代海基導彈,新型核潛艇也將裝備,並盡快形成戰鬥能力,務必做到彈艇同步入役的時間表。

裝備中的空基核武器

第一代空中核打擊力量過於薄弱,無法形成真正的戰略性質的裝備,因此第二代空中核打擊力量,實際是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空基核武力量。強5、轟6等基本退出戰略核武配備或轉入戰術核力量裝備。

裝備遠程巡航導彈,要求有三超三化能力,即超音速、超低空飛行的、超機動攻擊能力,製導自動化、巡航係統化、命中精確化。射程範圍在1500~3800千米之間,共有兩大類四個型號(包括子型)裝備和試裝備中。

研製並裝備新型戰略轟炸機,要求有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同時具備有一定的隱形能力,航程約12000千米。

升級現有殲轟機型,使之有攜帶新型的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並加強超低空飛行能力,更新地形雷達以及電子幹擾設備等。

估計,在今後10到15年內,中國部署的第二代核武規模相當於90年代中期的5到10倍。而戰略核潛艇也將擁有N個戰備巡邏組(N大於等於3),每個組約為2到3艘。要實現多彈頭能力,核彈頭的小型化、多彈頭分導是關鍵,中國在過去幾年中所進行的有關研製試驗和爆炸模擬等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而巡航導彈的研發也基本做到總裝要求中的體積小、重量輕,與之相配套的微型化第三代的核子彈頭也應運而生了。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原本預定2000年啟動的第二階段核武更新計劃,提前至90年代中後期就全麵展開了,預計目前也已經完成了十五年計劃中的1/4~1/3。

美國白宮官員2009年7月6日晚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在兩國削減戰略核武器協議生效後7年內,俄美分別把各自所部署的核彈頭數量降至1500~1675枚。同時美國官員還宣布,俄羅斯將允許美國經過俄領空運輸士兵和武器至阿富汗。協議稱,俄羅斯將每年允許不超過4500架次軍用飛機通過其領空,但是這些軍用飛機不得在俄羅斯領土上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