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瑪射線彈

伽馬射線炸彈介於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之間,威力巨大。這種炸彈的工作原理是令某些放射性元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衰變,從而釋放出大量的伽馬射線,但又不引起核裂變或是核聚變。它不會像核炸彈那樣造成大量的放射性塵埃,但是所釋放的伽馬射線的殺傷力比常規炸彈高數千倍。如利用鉿的衰變特性製造的炸彈,一克鉿元素所包含的能量,相當於50公斤的TNT炸藥,而且鉿炸彈還不需要像核彈那樣必須用足夠多的質量來達到臨界狀態。因此,伽馬射線炸彈技術能夠開發質量和體積更小、威力更加巨大的彈頭。

簡介

波長短於02埃的電磁波。首先由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發現,是繼α、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原子核衰變和核反應均可產生Y射線。Y射線具有比X射線還要強的穿透能力。當Y射線通過物質並與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正負電子對三種效應。

原子核釋放出的Y光子與核外電子相碰時,會把全部能量交給電子,使電子電離成為光電子,此即光電效應。由於核外電子殼層出現空位,將產生內層電子的躍遷並發射X射線標識譜。高能Y光子(>2兆電子伏特)的光電效應較弱。

Y光子的能量較高時,除上述光電效應外,還可能與核外電子發生彈性碰撞,Y光子的能量和運動方向均有改變,從而產生康普頓效應。當Y光子的能量大於電子靜質量的兩倍時,由於受原子核的作用而轉變成正負電子對,此效應隨Y光子能量的增高而增強。Y光子不帶電,故不能用磁偏轉法測出其能量,通常利用Y光子造成的上述次級效應間接求出,例如通過測量光電子或正負電子對的能量推算出來。

此外還可用Y譜儀(利用晶體對Y射線的衍射)直接測量Y光子的能量。由熒光晶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閃爍計數器是探測Y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伽瑪射線彈: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伽馬射線的波長小於0.001納米,由於這種波長非常短,頻率高,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高能量的伽馬射線對人體的破壞作用相當大,射線一旦進入人體內部,就會與人體細胞發生電離作用,電離所產生的離子能侵蝕複雜的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和酶等,它們都是構成活細胞組織的主要成份,一旦它們遭到破壞,就會導致人體內的正常化學過程受到幹擾,直至細胞死亡。”

通常核爆炸的殺傷力由四個部分組成:衝擊波、光輻射、放射性沾染和貫穿輻射。其中貫穿輻射則主要由伽馬射線和中子流組成。然而,中子的產額較少,隻占核爆炸放出能量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一個小型中子彈的殺傷範圍隻有兩千米,那麼同當量的伽馬射線彈就會有100公裏的殺傷範圍。

伽瑪射線彈除殺傷力大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Y射線彈無需炸藥引爆。一般的核彈都裝有高爆炸藥和雷管,所以貯存時易發生事故。而伽瑪射線彈則沒有引爆炸藥,所以平時貯存安全得多。二是伽瑪射線彈沒有爆炸效應。進行這種核試驗不易被測量到,即使在敵方上空爆炸也不易被覺察。因此伽瑪射線彈是很難防禦的,正如美國國防部長科恩在接受德國《世界報》的采訪時說,“這種武器是無聲的、具有瞬時效應”。可見,一旦這個“悄無聲息”的殺手闖入戰場,將成為影響戰場格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