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核武器

概述

戰術核武器其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能好、命中精度高。爆炸威力有百噸、千噸、萬噸和十萬噸級TNT當量,少數地地戰術核導彈的爆炸威力可達百萬噸級TNT當量。戰術核武器少數固定配置在陸地和水域進行固定發射,多數采用車載、機載、艦載進行機動投射。主要用於打擊對軍事行動有直接影響的重要目標,如導彈發射陣地、指揮所、集結的部隊、飛機、艦船、坦克群、野戰工事、港口、機場、鐵路樞紐、重要橋梁和倉庫等戰術目標。

背景

目前流行一個觀點,就是有核起碼可以自保。但是在戰術核武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觀點正在麵臨考驗。一個後起的核國家,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前,隨時都有被核大國以外科手術形式摘除核能力的可能。

戰術核武器就是核大國的外科手術刀。現代戰術核武器的小當量與高精度的載具配合,特別適用於對特定的目標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同時又可以把附帶的傷害降到最低。現代戰術核武器的當量一般都在1000噸以下,說最小的可以到幾十噸;目前製導炸彈的精度在5米以內、巡航導彈在10米以內、彈道導彈在100米以內,配合百噸級、千噸級的爆炸威力和正中靶心效果相當。

而且現代戰術核武器往往對核爆炸效應做特殊的剪裁,比如中子彈、衝擊波彈、核電磁輻射彈等,因此附帶的破壞效果大幅減小,比如一枚千噸級的中子彈爆炸效力在半徑1000米以內,各種核爆汙染一周基本可降到安全水平。

而核小國麵對核大國的戰術核武器打擊時就麵臨2個選擇:投降或滅亡。如果以有限的核武反擊,必然遭到更加猛烈的打擊,結果真有可能就此回到石器時代。

實際上戰術核武器也有可能在核大國間使用。戰術核武器可以作為一種緩衝手段,在相互毀滅前發出最後的警告。比如,在未來xx戰爭中,z國發現美y國有幹涉企圖,可在y軍前進線路上提前引爆一枚小型核彈,或直接以戰術核武器擊沉y軍艦船,作為“對空鳴槍警告”。雖然有這樣得力的手術刀,但具體應用還是受到三個因素的製約:

實力因素,實力首先是戰略核武器的實力,很顯然沒有足夠的毀滅能力,還是不能輕言首戰用核的。美國有約6000枚戰略核武器及1670至3300枚戰術核武器,俄羅斯有約5500戰略核武器及3000到4000枚戰術核武器,顯然他們擁有使用戰術核武最根本的實力。

實力其次也是承受打擊的實力,英法也是核大國,但是就抗擊打能力來說又遜於中國。因此,就戰術核武器的應用來說,美蘇有絕對實力,中、英、法還包括印度,都是有潛力。

道義因素,長期以來人們將核武器等同於“毀滅”,因此使用核武器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必須在道義上有充分的理由。人類曆史上的二次實戰用核,從道義上看,無論過去多少年,其正義性都不容懷疑。自那以後,似乎再也沒有一個政權,因其極度邪惡、極度頑固而值得以核武器予以摧毀。

政治因素,這主要是指大國默契。世界上的核國家不斷湧現,但還沒有一個被實施外科手術,關鍵就是幾個醫生意見不一致,無法確定主刀大夫,“全麵禁核試”、“核不擴散”這些條約現在就是廢紙。要做到“放棄本民族的小利益,追求全人類的大道德”,現在看幾乎不可能。

盡管受製約,戰術核武器的使用也許就差一個捅破窗戶紙的手指,也許基地組織或車臣叛匪的一次“髒彈”襲擊足以引起美國或俄羅斯的核瘋狂。兩千枚戰術核武器打下去,一般的核小國會立刻繳械!

我國戰術核武器,在不聲不響中也是緊跟美俄,上世紀70年代實現核武器小型化,80年代掌握中子彈技術,我國最小當量的核試是1000噸當量左右。據說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掌握了衝擊波彈的技術。

衝擊波彈比中子彈更具有戰術上的作用,中子彈雖然在科普讀物中描寫放射性汙染3、4個小時即可消除,實際上需要一個星期才可達到足夠安全;衝擊波彈的放射性汙染相比之下很低,確實能達到3、4個小時進入被攻擊區。

衝擊波彈更適合攻擊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從人道上說,衝擊波彈致命原理比中子彈更人道。就像淩遲、絞刑、槍斃和注射之間的區別一樣,雖然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