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脈衝武器(3 / 3)

1993年,美國進行了代號為“豎琴”的電磁脈衝武器實驗,天線群向電離層發射電磁脈衝,阻斷通信和摧毀來襲導彈。1996年,美國一國家實驗室研製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電磁脈衝武器,以及可裝備在巡航導彈上的電磁脈衝武器,其有效作戰半徑達10公裏。

1998年,俄羅斯發明了重8公斤的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爆炸時發出X射線、高功率微波,可破壞電子設備。

1999年3月,美國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微波武器,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通信設施癱瘓3個多小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於2003年3月26日,用電磁脈衝彈空襲伊拉克國家電視台,造成其轉播信號中斷。

除俄羅斯和美國外,英、法、德、日等國家,也都在進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開發。有國際軍事專家分析認為,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之所以被動挨打,重要原因是指揮控製係統和防空設施遭到破壞,喪失電磁環境控製權。

台灣方麵的研究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日前盛傳台高層指示台軍重新研發核子武器,結果從台“總統府”到“國防部”都全盤否認。對此有台軍方官員聲稱,這項消息可能與台“中科院”進行的“高能電磁脈衝武器”研發有關,由於早期電磁脈衝武器是采核爆電磁脈衝,但現今電磁脈衝彈已屬非核武器,相關研發核武的消息可能是因這項研究而遭到“誤解”。

據台“立委”轉述,台“中科院”在陸續完成包括“雄二E”、“雄風三型”和“天弓三型”的“21世紀新三彈”後,已著手規劃更新的武器研發,其中包括代號“玄天計劃”的“高能電磁脈衝武器”、“玄宇計劃”石墨纖維炸彈,及“劍翔計劃”的反輻射無人攻擊載具。

報道引述該“立委”稱,台“中科院”方麵並未向“立院”說明相關武器發展的內容,所以容易造成外界誤解,像是“高能電磁脈衝武器”,其實不是什麼秘密裝備,台軍方不清楚說明,當然易造成誤解,因為這種武器早期被視為戰術核武的一種,這次傳出台軍發展核武,恐怕也是對這型武器產生的誤解。

對此台軍方官員解釋,美軍稱為E-Bomb的“非核電磁脈衝彈”,是采人造電磁脈衝,而非傳統的核爆電磁脈衝,因此並非屬於大規模的人員殺傷性武器,隻是藉由電磁脈衝現象,破壞敵軍的電路係統,美軍在伊拉克戰爭時,已經使用過這型武器。

防禦措施

電磁脈衝炸彈的打擊目標與傳統原子彈有很大不同。它的攻擊目標有三類:一是軍用和民用電子通信和金融中心,如指揮部、軍艦、通信大樓和政府要地等;二是防空預警係統;三是各類導彈和導彈防護係統。

美國和蘇聯在研究和發展電磁脈衝武器時,都十分重視武器裝備電磁環境效應和防護加固技術的研究。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發布命令,強調核電磁脈衝的嚴重威脅,要求每開發一種武器,必須考慮電磁脈衝防護能力。為此,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科特蘭、亞利桑那州等地,建立了十餘座電磁脈衝場模擬器。

00近幾年,台灣軍方在強化電子戰攻擊能力時,重視電磁脈衝防護研究。據台灣媒體披露,台“國防部”於2001年,投資78億元新台幣,用於“電子戰及資訊戰裝備”規劃,其中包括“資安計劃”與“脈護計劃”。“脈護計劃”主要針對來自對手的電磁脈衝武器“硬殺傷”,防護台軍重要軍事設施、戰略民用設施和“政府”重點建築設施等。

據台灣軍方的一位權威人士透露,目前,台灣“脈護計劃”正在衡山指揮所緊鑼密鼓地進行。其計劃由反製脈衝效應、電子反製防護網等7部分組成,以防範電磁脈衝武器攻擊,維持計算機網絡運轉,保護計算機作戰指揮係統的暢通及數據庫的安全。負責這一計劃的“中山科學研究院”主管官員稱,“脈護計劃”實現後,台軍方作戰指揮係統等於“戴上了一頂防電磁幹擾的防護帽”。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國家開始核電磁脈衝特性研究,陸續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對電磁防護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電磁兼容範疇內,未重視電磁脈衝防護。至今,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軍用、民用電子設備未采取電磁脈衝防護措施,有的甚至無任何強製性出廠檢驗標準和設施,其整體水平至少落後美國和俄羅斯20年左右。

意義

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在軍事強國的電磁脈衝武器的打擊麵前,早已敞開了胸膛。一旦這些國家的政府機構、金融中心、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係統和軍事設施,受到強電磁脈衝打擊時,不可避免地出現大範圍癱瘓或損壞,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難以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