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十六 新版上線(下)(3 / 3)

清明時節新茶上市不到一個月,正是草長鶯飛的四月天,也正是茶價正好的時節。太陽把杉樹和其他一些樹的影子沿著田坎縮短,一兩頂草帽就在長滿茶樹的坡地裏時隱時現,那是我的留守父母。在其他的地裏,也有別人的留守父母。

(圖1:清明茶園)

等到八九點,太陽的溫度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草帽兒就一個個的移回吊腳樓裏。在不同朝向不同形狀的木質樓房裏,有的變成了說書匠,正在議論家國大事;有的變成木匠,正在修前天挖壞的鋤頭把;還有一個白發的篾匠,村裏沒人知道他到底多少歲,沒有百歲也有九十……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一輩守著土地過活的父母自然的成了留守父母,他們不需要子女錢財、物資的幫助,甚至好像噓寒問暖也不需要,他們隻要守著這裏的土地和溫情,為子女累積著精神和物質財富。

(圖2:白發老篾匠)

過去的日子,女孩子們出嫁叫做“放人家”,男孩子當上門女婿要和女孩子一樣改姓,就好像牛呀羊呀一樣一去不返,禮俗的約定讓老輩人把思念沉在心底,對子女卻愛得更加深沉。不管以前什麼身份,不管多少歲,皈依了這土地,信仰便堅定無比。

我的小姨大概是最後一輩被“放了人家”的姑娘。可是小姨回家的次數,一年下來竟然是我的二三倍。禮俗沒有把小姨約束住,但是生存和利益卻把我們牢牢捆住。

小姨被“放”到了城裏,家境比較好,一方麵背著“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的祖訓,一方麵對“經濟能力決定生活水平”了如指掌。小姨曾張羅著要父母搬到城區近一點的地方去,可是父母依賴著土地,彼時懵懂的我也要賴在這裏,那一時的堅持卻成了而今回家路途的荊棘。可父母的信仰,卻從不為這些荊棘所動。就像古詩裏一樣:“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大概從那時候起,子女因為不同的原因離家,而父母們就承載了一個門楣的堅定。

(圖3:熏黑的吊腳樓)”

胖姑娘看了好多遍,確定沒什麼明顯的問題了,終於按下了發布按鈕。再刷新前台,還是“欄目尚未開通,敬請期待”。“怎麼回事嘛?”胖姑娘心裏有了一個小疙瘩。於是在微信群裏發了一連串問題:“為啥我發了文章在前台還是看不到啊?現在有審核功能嗎?在哪兒呢?”

然後,胖姑娘一邊看著後台的文章,一會兒看下手機,可是都沒有回複。終於手機震動了一下,原來是爸爸發來了消息“在幹嘛呢?吃飯了沒有?”

胖姑娘快速的回了“吃了,這時候在忙呢!”

“哦!那你先忙吧,早點休息。”過了一會兒爸爸又發了一條消息過來。

胖姑娘覺得好像不對,又問了一句“沒什麼事兒吧?”

胖姑娘沒看到爸爸回,一會兒電話響了,是爸爸打來的,“喂,爸爸,怎麼啦?”

“我們沒事,你忙吧,就是今天比較閑,看看你在幹什麼。我眼睛不好看不到,打字太慢了所以給你打個電話說清楚,免得你擔心我們。”爸爸解釋道。

“哦哦,沒事就好,倆(您)們在家要注意身體,叫媽少辛苦,多休息一哈。”胖姑娘說。

“嗯,我們都這麼跟她說的,你放心,好好工作吧,我們下次再講。”爸爸是一個對工作十分負責的人,聽到胖姑娘在忙,就不再多說了。

“好的,拜拜。”

“拜拜~”每次聽著電話裏爸爸憋出來的這句可愛的“拜拜”,胖姑娘都一陣小感動。

掛完了電話,胖姑娘再刷新了一下頁麵,剛剛發布的文章已經出來了,專欄的頁麵變成了這篇文章的主題展示,整個排版非常舒適,感覺文章可讀性都提高了。胖姑娘又一下子高興起來。忙在群裏說,“啊,好了。”,然後又把鏈接丟到了群裏。

另外一邊,本來預計下周一上線的新版在周日提前上線,雨丫頭和程昊免不了慶賀一番,所以一直到十點才看到胖姑娘發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