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部分

倫德施泰特

在納粹德國的高級將領中,聲望像倫德施泰特這樣高的人為數不多,這一方麵是因為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強,英國人認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能幹的指揮官;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的資曆深,其資曆在納粹將領中是首屈一指的,人們把他視為德國陸軍的元老。舊日德國軍人的典型。

1875年,倫德施泰特出生在一個軍人世家,據說,其家族的軍人生涯已經延續850年之久。他的父親出身貴族,青年時當過騎兵少尉,後來升到少將。1892年,17歲的倫德施泰特從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高級軍校畢業,被派到駐卡塞爾的步兵第83團任見習軍官,一年後晉升為少尉,開始了正式的職業軍官生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大戰期間,由於沒有特殊的機遇和優異的表現,他提升得相當慢,大戰開始時,他任預備第22師的上尉參謀,1916年晉升少校,任喀爾巴阡山某軍首席參謀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20年以中校軍階加入共和國陸軍,任騎兵第3師參謀長。1923年晉升上校,1926年任第二集團軍參謀長,1927年晉升少將,1928年任騎兵第二師師長,一年後升為中將,1932年任第3師師長及柏林第3軍區司令,半年後又任下轄六個師的柏林第1集團軍司令,這時候他已經是上將了。

倫德施泰特是一個性格複雜、難以揣摩的人,他謙虛而又清高,缺乏自信而又多疑;有時沉默寡言,有時議論風生;有時感情衝動,有時又格外鎮靜和沉著。他的家庭生活倒沒有什麼特別之處,27歲結婚,隻有一個後來成為曆史學家的獨生子。在軍事思想上,他既不是一個勇於創新的人,也不是一個守舊的人,比如在對待裝甲兵的問題上,他雖不讚同古德裏安的裝甲集群體製和戰術,但又主張部隊技術裝備的更新,尤其是裝甲部隊的發展。

倫德施泰特是個純粹的職業軍人,對政治缺乏興趣,希特勒奪取政權後,在軍隊建設問題上常同他所在的陸軍總部發生意見分歧。1938年元月,陸軍總司令弗裏奇突然被免職,倫德施泰特因此同希特勒進行過一次激烈的爭辯。

這年夏天,當奧地利和捷克蘇台德地區發生危機時,他指揮的第2集團軍被內定為入侵捷克的主力。當慕尼黑會議解除了蘇台德地區的危機後,厭倦官場生活的倫德施泰特主動呈請辭職。據德國一些人說,在這之前,他一再警告要避免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8月下旬,德軍入侵波蘭的前夕,倫德施泰特被重新征召服役,希特勒任命他為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得力助手——德國陸軍中的幹才曼施泰因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在入侵波蘭的行動中,他們沒有完全按照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戰況,毅然把第10集團軍調到華沙北麵阻止波軍主力向東撤退,使波軍大部遭到圍殲。為表彰其卓越的指揮,希特勒授予他武士十字勳章,並任命他為東線總司令。10月18日,他又調任新職,任西線“A”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對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以及英國遠征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這次代號為“黃色方案”的作戰行動的實施,是按曼施泰因提出的“鐮割”計劃進行的。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作為攻擊主力,越過阿登山脈,直趨英吉利海峽沿岸,從馬奇諾防線後進至瑞士邊界,完成大包圍態勢。而“B”集團軍群以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開路,在航空兵協同下向阿登地區急進。“鐮割”計劃獲得驚人的成功。英、法、比、荷、盧都潰不成軍。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先後投降,英國遠征軍僥幸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法國也被迫於6月22日投降。7月19日,倫德施泰特被希特勒提升為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