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1858年的一天傍晚,美國11歲少年愛迪生的媽媽因患急性闌尾炎要立即動手術。等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做好後,由於天色已晚,整個屋子變得模糊起來。懂事的愛迪生急忙點亮了家中惟一的一盞煤油燈。

“要是讓屋子一下子亮起來該有多好啊!”小愛迪生望著窗外漸漸暗淡下來的天色。忽然,他想起了白天和小朋友一塊玩破鏡子的情景。他們拿著鏡片照來照去,反射出的陽光,在牆上不停地晃動,連黑暗的角落都照得透亮,照得大家睜不開眼睛。想到這裏,他靈機一動,說:“醫生叔叔,有辦法了。”說著轉身跑了出去。

不一會兒,小愛迪生從鄰居的一家店鋪借來了四麵大穿衣鏡,幾盞煤油燈,叫幾個小夥伴幫著拿來。他將鏡子放在床的四周,每個鏡子前麵放一盞煤油燈並挨個調整好,使四麵鏡子反射出的燈光聚集在一起,頓時把個“手術室”照得亮堂堂的。最後手術十分成功。

來自眼鏡片上光的啟發

1858年,英國和法國在多佛爾海峽之間要鋪設海底電纜。但電纜終端的信號太弱,現有的電報機很難收到。英國科學家湯姆生決定研製高靈敏度電報機。

他的研究幾乎毫無進展,於是他決定找幾個朋友,雇一條船遊玩散心。船要起錨的時候,赫爾姆霍斯發現湯姆生正躲在船艙裏畫圖紙。赫爾姆霍斯就取出眼鏡放在太陽光下,把太陽光反射到湯姆生的臉上。

湯姆生覺得臉上有亮點在晃動,抬起頭來,看見赫爾姆霍斯站在甲板上。忽然,他凝視著赫爾姆霍斯手中的鏡片,狂喜起來:“哈哈!赫爾姆霍斯,謝謝你!”

原來,湯姆生正在對電報機的設計圖進行修改,正當他感到很難實現信號放大時,赫爾姆霍斯手中的鏡片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鏡片隻要在手裏稍微移動一點,遠處的光點就會大幅度地跳動,這不就是放大嗎?”

湯姆生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鏡式電流計電報機”,從而掃除了鋪設海底電纜中最大的技術障礙。

汽笛竟可發電報

1863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焦急地議論:“這可怎麼辦呀?”16歲的愛迪生挎著一個大籃子到火車站去賣報,聽到人們的議論,終於知道了當時的處境:大水淹沒了航標,船隻無法來往;電報線也被衝斷了,消息無法發出去。

愛迪生身處困境自然也在想辦法。他望著茫茫一片水域,心想:“用什麼方法能使外界的人知道我們現在的處境來救援我們呢?”

愛迪生當時正利用賣完報的空閑時間跟著一個叫麥肯基的師傅學電報,他想:“如果有電報我也可以發呀,可現在什麼都沒有。”

忽然,一聲強有力的火車汽笛聲劃破陰沉的長空,他突然靈機一動,智慧的火花碰撞出了一個絕妙的好辦法來。於是,他馬上去說服火車司機,請火車司機用汽笛聲的長短變化來組成字母發了一份“汽笛電報”,同外界取得了聯係,從而使休倫埠及早得到了營救。

因車禍引起的發明

1861年的美國,夏季的一天。一輛馬車在鐵路叉口橫穿馬路,奔馳而來的火車雖然來了個緊急刹車,隻聽“哐”的一聲,一場車禍還是發生了。火車上的乘客紛紛下來,責問司機:“難道不能快一點刹住火車嗎?”

“我無能為力呀,誰有那麼大的力氣一下子把閘拉死啊!”司機一臉無奈。

“火車既然是人造的,就應有辦法讓它快速停下來。”坐在火車上的一個名叫維什廷豪斯的美國小夥子發出這樣的感歎。回家他就寫呀、畫呀,想設計一個刹車器,但一直沒有成功。

一天,他看到一份報紙報道,瑞士鐵路施工用壓縮空氣開鑿大隧道,他頓時豁然開朗。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在1868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用腳踏的壓縮空氣製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