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

1957年,美國和前蘇聯都具備了把火箭送上太空的物質條件,但還都為不能解決把火箭送入軌道問題所困擾。

當時,向天上發射火箭都是按照常規的方法,將幾級火箭串聯起來。但因起始的動力和速度不夠,火箭不能擺脫地心引力,無法進入軌道。製造的火箭不能上天,兩國科學家都感到很棘手。科學家在研究著,分析著……

後來,一個前蘇聯的專家突發奇想:“幾級火箭在串聯的條件下難以上天,如果反過來,將火箭串聯改為並聯,能不能解決問題呢?”

這位專家按照這個思路,改變了設計方案:將一個大火箭的上兩級串聯,下兩級用20個發動機並聯,使起始的動力和速度大為增加,足以擺脫地心引力。

前蘇聯按照這個方法進行發射,果然在1958年把運載著人造衛星的火箭送上了預定的軌道。

這一巨大成功,震驚了美國,轟動了世界。

“王永誌方案”

1964年6月下旬,炎熱的中國西北大戈壁上,一枚火箭巍然屹立,正進入發射倒計時。突然,一陣警鈴聲響起。原來,出現了緊急情況:由於天氣炎熱,液體推進劑汽化減少。如不立即采取措施,火箭的質量不夠,就達不到預定目標。

麵對這種情況,專家們立即討論開了,而且爭議得十分熱烈。

“再加燃料,加大射程。”有人提議。

“不能再加燃料,相反要泄出適量燃燒劑,才能加大射程。”年輕人王永誌說。

“什麼?”人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請大家反過來想一想,”王永誌解釋說,“彈體質量影響速度,泄出適量燃燒劑,減輕了彈體質量,不但不會影響火箭的發射距離,而且還會相對更遠。”

在專家們的爭論中,王永誌經過反複計算,認為泄出600千克燃燒劑後,推進劑正好能滿足射程的需要。錢學森聽了他的彙報後,說:“行,我看這麼辦行!”

按照“王永誌方案”進行實施,火箭最終發射成功。

從爆炸的事故中找開去

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工程師庫利科夫發明了一項高效切割鋼材的新技術,為了推廣這項技術,他來到一個車間進行實驗。他把一種矽酸鹽裝入爐子中進行熱處理,誰知“轟”的一聲發生了爆炸。他受到嚴厲的指責。

“是繼續推廣新技術還是放棄?”庫利科夫想,“要搞明白爆炸的原因才對。”

經過5年的研究,庫利科夫發現是一種化學式為Na2O·SiO2的特種矽酸鹽在作怪。這種物質被加熱到一定溫度就要爆炸,要比普通的炸藥還厲害。“如何剔除這種特殊的矽酸鹽呢?”庫利科夫在思索著,“讓它來發電不是更好嗎?”

於是,庫利科夫就進行了這方麵的研究,終於設計出了一種控製矽酸鹽釋放能量的反應器。它可以使矽酸鹽加熱不爆炸,能把水變成600℃、300個大氣壓的水蒸氣,用水蒸氣來發電。1991年,庫利科夫用他的新發明建立了一個電站,發電效率比汽油和煤油發電要高出100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