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部分
19世紀的時候,在俄國北方的科茲洛夫一帶不產葡萄。水果店從南方運來葡萄,價格很貴。住在科茲洛夫的植物育種家、園藝家米丘林想:“能不能把南方的品種引過來呢?”
於是,他從南方購來一些葡萄秧,在玻璃棚裏培養,但移到外麵長的葡萄又小又硬,還沒有成熟嚴冬就來臨了。
米丘林分析,原因是這裏的光線不足。他試圖改造葡萄的習性,但也沒有成功。
有一天,他看到一本書上說,西伯利亞東部的大森林裏有一種野葡萄長得很好。這使米丘林眼前豁然一亮。他馬上就給在西伯利亞工作的科學家、獵人、軍人寫信,請求他們寄一些大森林的野葡萄秧來。
很快,米丘林的果園裏來了一位新客人——森林野葡萄。他用這種野葡萄和南方的葡萄進行雜交,經過精心管理培育了幾代,終於長出了顆粒飽滿的葡萄來
“果樹育種之父”
19世紀末,米丘林用人工授粉改造果樹失敗了。他想:“人工授粉雖然不能在當年使優良花粉發揮優勢,或許它能夠傳給自己的後代。”可果子依然小得可憐。
他所居住的地方十分寒冷。他把南方優良品種的枝芽,嫁接在北方耐寒品種的砧木上。結果樹是接活了,但嚴寒把所有的接枝都凍死了。
在實驗中,他發現了植物的一個重要特性:雜交幼苗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他又發現沙地上長出的幼苗比較耐寒。這時他明白了:土壤肥,環境條件好,幼苗長嬌了不耐寒。必須用貧瘠的沙質土壤來訓練耐寒的幼苗。
1900年,他找到一大片沙質地,把樹苗一棵棵移栽過去。經過七八年的實驗,終於把耐寒的優良果樹品種培育成功了。米丘林先後發明了多種育種方法,成功地培育了許多新品種,被尊稱為“果樹育種之父”。
血型的發現
19世紀以前,對大出血的病人進行輸血,死亡率很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奧地利病理學家蘭茨泰納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收集了幾十個人的血液,並把血液中的各種成分分開,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清等分別裝入小碟子中。他取出一個人的紅細胞分別向這些小碟子進行滴加。
“哇!出現的情況很有趣。”蘭茨泰納興奮地說,“有一些血清同紅細胞凝集成團,有的不凝集。這是怎麼回事呢?”
蘭茨泰納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反複實驗,終於發現血液裏有A、B、O三種血型。即A型血紅細胞裏含有A凝集原;B型血紅細胞裏含有B凝集原;O型血兩種凝集原都沒有。第二年,他又發現AB型血,紅細胞兩種凝集原都有。輸血的時候,如果血型選擇不當,紅細胞就會凝集成團,堵塞腎髒的微血管,使病人死亡。就此,他於1900~1901年首先確定了人類血液有O、A、B和AB四型。他因發現了血型而獲193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熱檢測法的來曆
1902年的一天,奧地利耳科醫生巴拉尼用熱水給病人衝洗耳中膿液,發現病人的眼球震顫,不由自主急速地旋轉,病人驚叫起來:“我暈得難受。”他又改用涼水,病人仍叫頭暈。當改用和體溫一樣的水時,病人才說不暈,眼球也不震顫了。
巴拉尼是個有心人。他發現灌熱水時,眼球朝一個方向轉;改用冷水,眼球就朝另一個方向轉。“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天,他燒了一桶水打算洗澡,他用手試了試水熱了沒有。他意外地發現,上層的水熱了,下層的水剛有點溫。“哦,熱水密度小會上升,而冷水密度大會下降。”巴拉尼受到了啟發,“內耳有淋巴液,熱水使淋巴液上升,冷水使淋巴液下降,是淋巴液的運動使人體平衡失調,這才引起了眩暈。”
根據這個道理,巴拉尼於1905年發明了熱檢測法,用來檢測人的平衡係統。他於191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