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部分
1929年,一個醫生來他這裏住院,他好不容易說服了這個醫生在他身上做這個試驗。這位醫生把一根導管插進35厘米時就停止了,說:“再做有危險。”
一個星期後,福斯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讓護士拿著一麵鏡子站在X光屏前,他坐在熒光屏的後麵進行操作,通過鏡子的反射可以清楚地看到熒光屏上所有顯示的影像。橡皮管緩緩進入了鎖骨下靜脈,拐了個彎進入了上腔靜脈,一直推進了6577厘米,到達了右心房。他還請放射科的醫生為他拍了X光片。
由於首創了心髒導管術,福斯曼在1956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救了女兒一條命
20世紀20年代,德國化學家多馬克受歐立希的啟發,也開始研究用顏料去治小白鼠的敗血病。長時間的試驗,死去的小白鼠數以萬計,更換的顏料已有1 000多種,多馬克仍在頑強地試驗著。
1932年底,多馬克終於獲得成功,他用一種橘紅色的顏料治好小白鼠的敗血病,這種顏料叫“百浪多息”。不巧,多馬克的女兒在玩耍時手指被紮破了,因感染渾身發燒,已發展成了敗血病。醫生告訴多馬克:“再也沒有希望了。”多馬克心急如焚,他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女兒的血液裏有許多鏈球菌,他想:“老鼠的敗血病能治好,人就不行嗎?”於是,他從實驗室裏拿來了兩瓶“百浪多息”,注射到女兒的身上。第二天,女兒的病情果然大為好轉,不久就痊愈了。
1935年,多馬克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發現引起了細菌化學療法的革命,他也因此於1939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小雞為什麼出血不止
1929年,丹麥科學家達姆用去掉了膽固醇的飼料喂雞,小雞長得很瘦弱。達姆發現,在小雞的皮下有出血的症狀。他用針刺一下,結果小雞血流不止,直到把血流光死去。
“哎,這是怎麼回事呀?”達姆懷疑起來,“在正常情況下,小雞血液中的血小板正常的話,血液就會很快凝固的呀?難道是缺乏膽固醇造成的嗎?”
達姆推測著:“難道是飼料中還缺乏什麼東西?”他試著在飼料中加檸檬汁、亞麻子油……也沒有效果。但在飼料中加入穀物時,出血症狀消失了。但穀物裏的成分很多,有澱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到底是哪一種呢?
後來,達姆在飼料中加入動物肝髒和菠菜,結果小雞皮下不流血了。
他進一步研究,在1934年發現這是維生素K所起的作用,維生素K能加快凝血酶凝血。他因此於194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維生素P的發現
1936年,匈牙利生理學家斯才脫和雷格正在研究豚鼠的壞血病。“怎麼用精白麵食喂養健康的豚鼠,不給它水果吃,不到一個月豚鼠就得了壞血病呢?”斯才脫分析起來。
“給豚鼠吃治療壞血病的特效藥——純維生素C可能就會好的。”雷格建議。
結果,患壞血病的豚鼠吃了純維生素C,卻沒有絲毫效果。
“這是怎麼回事呀?”斯才脫懷疑起來,“我們改用含豐富維生素C的檸檬皮汁去喂豚鼠,看看會怎麼樣?”
哈哈!豚鼠的壞血病竟很快好了。“看來,檸檬皮中可能含有尚未知曉的新物質!”斯才脫和雷格認真分析起來。
後來,他們繼續研究用純維生素C和檸檬皮汁聯合起來治療豚鼠的壞血病,效果很好。於是,他們把存在於檸檬皮之中的另一種維生素稱為維生素P,並從柑橘中提取了這種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