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部分
植物血型的發現
20世紀80年代初,在日本的一個小城裏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個日本婦女夜間在寓所裏被殺,身中數刀,流血而死。
日本法醫山本茂對粘有血跡的衣物化驗後,發現有A型、B型、AB型三種血型。“這就奇怪了,死者是A型血,凶器上的B型血是凶手的,那AB型血又是誰的呢?”他為此絞盡腦汁。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莫非枕頭裏的蕎麥皮是AB型?”
這使山本茂眼前一亮:“對呀,分析一下不就知道了嗎?”
經過化驗分析,他發現AB型血果然是蕎麥皮的!
這一起殺人案,促使山本茂發現了植物血型。為了證實這個問題,他反複對600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進行化驗,發現植物的血型中半數為O型,其餘為A型、B型和AB型。
人造青蛙眼睛
美國新澤西州卡姆典應用研究試驗所的一位科學家,有一天去河裏釣魚。他蹲在河畔時,看到有一隻青蛙靜靜地伏在石頭上。這本是很平常的現象,但卻引起了這位科學家極大的興趣。他仔細地觀察著。忽然,他看到了一隻小昆蟲飛來,說時遲,那時快,青蛙突然伸出了長長的舌頭巧妙地捕食了昆蟲。
“為什麼青蛙的動作竟那樣敏捷呢?”這位科學家在認真思考著,“這個問題很有研究價值。”於是,他就把研究青蛙捕食作為研究的重點。他解剖了青蛙的眼睛和腦,研究了青蛙肌肉的功能,結果發現青蛙的眼睛與人的眼睛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樣,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根據他的發現,製造了相當於青蛙眼視網膜和視神經的電子儀器,創造了人造青蛙眼睛。
人造血的發明
1966年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克拉克在做實驗。突然,一隻老鼠從籠子裏逃了出來,結果掉到裝有氟碳化合物液體的容器中。2個小時後,待他做完了實驗,才想起那隻老鼠,結果發現,老鼠居然還沒有淹死。
“這是怎麼回事呀?”克拉克想。原來,氟碳化合物中溶解的氧氣多,是水的20倍,所以有充足的氧氣供老鼠呼吸。
日本醫生內藤良一聽說這個消息後,馬上前去拜訪克拉克。他回國後,便和同事們進行了多次實驗研究,終於在1978年研製成了人造血——氟碳乳膠溶液,這是一種乳白色的膠體。他首先在自己的身上輸了50毫升,沒有感覺有不良反應。經過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明人造血安全可靠,1992年2月,內藤良一宣布製造人造血獲得成功。
“小白點”觸發的靈感
1963年8月,我國昆蟲學家尹文英剛調入上海昆蟲研究所不久,她就同楊平瀾教授等幾位同事一起,到杭州天目山采集標本。
她翻起一塊塊石頭,仔細地查找起來。當她翻起一塊石頭時,忽然發現褐色的泥土中有一個小白點在蠕動。這突然觸發了她的靈感:“它會不會是原尾蟲呀?”要知道,原尾蟲那時在中國還沒有研究過。
可是,這個柔嫩的“小白點”用手捏不行,用鑷子夾也不行。“怎麼辦呢?”大家一時束手無策。尹文英忽然想到頭發,她用一根頭發沾上一點口水,把它粘了起來,放到了采集瓶裏。
後來,經過鑒定,尹文英發現的確實是一條原尾蟲。她抓住這一機遇不放,進行了幾十年的考察與研究,先後發現了原尾蟲164種,其中有142個新種、18個新屬,並建立了4個新科。她在1995年將原尾目提升為綱,與昆蟲綱並列,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
大火燒出來的奇跡
在13世紀的時候,人們造出的糖總是帶點淺紅色,並含有較多的雜質。印度一家糖廠倉庫積滿了紅糖。老板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第二天,廠房突然失火了。熊熊大火,映紅了半邊天。一座偌大的糖廠,頃刻間化為烏有。工人們在幫助老板清理糖缸上燒焦的木頭時,驚奇地發現:淺紅色的糖竟變得雪白雪白的了。
“這是怎麼回事呀?”老板不明白。“不管它,嚐一嚐再說。”老板一嚐,“啊!比紅糖甜多了。”老板高興起來,馬上把這些白糖高價出售。
結果,這些白糖很受顧客的歡迎,一搶而空。
“紅糖為什麼會變成白糖呢?”老板和科技人員認真分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