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國學大師錢穆的“素書樓風波”(1)(1 / 3)

“開窗北山下”的素書樓

我在北京大學讀了六年書,天天生活在未名湖畔,竟然不知未名湖這一名字是誰取的。直至這次在台北參觀了國學大師錢穆的故居“素書樓”,方知未名湖這一名字是錢穆先生取的。真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不過,這也難怪,在那個年代,錢穆的名字在大陸是禁忌的符號。

我也熟知大陸的“三錢”,即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我卻不知錢偉長這名字也是錢穆取的。錢偉長是錢穆長兄錢摯之長子,錢穆的親侄。同樣道理,在那個年代,錢穆在大陸曾經遭到“批判”,被稱為“反動文人”,是“免提”的名字。

錢穆原名錢思鑅。1912年,17歲的錢思鑅由其長兄錢摯為之改名錢穆,字賓四。錢穆的名“穆”與字“賓四”,語出《尚書·舜典》:“賓於四門,四門穆穆。”

錢穆給錢摯長子取名“偉長”,則是因“建安七子”中的徐幹,字偉長,擅長詩賦。錢穆給侄子取名“偉長”,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像徐幹那樣的學問家。

錢穆畢生研究國學,無黨無派,並不涉及政治,隻是由於他受到蔣介石的禮遇而定居台灣,在海峽兩岸尖銳對峙的歲月,便把他貼上“國民黨學者”標簽,使得錢穆純學術的國學研究著作在大陸無法出版。

直到海峽兩岸一片祥和氣氛的今日,洋洋1,700萬字的《錢穆先生全集》,在2011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錢穆的代表作之一《國史大綱》,在此前出版,成為大陸暢銷的學術著作。

其實錢穆故居“素書樓”離我的長子家很近。每一回驅車穿過自強隧道進入外雙溪,就見到東吳大學的醒目的校門。錢穆故居“素書樓”就在東吳大學校園之內。

東吳大學原是中國20世紀初第一所民辦大學,校名“東吳”就意味著學校所在地是蘇州。1952年改為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改為蘇州大學。

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經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1951年在台北漢口街興辦了東吳大學,1961年遷至外雙溪。

外雙溪的上遊為內雙溪,發源於陽明山山脈擎天崗附近,先向南流後轉向西,與菁礜溪(碧溪)會合之後,成為外雙溪。外雙溪一帶屬於台北士林區,有山又有水,風景優美。從1950年起,蔣介石就住在這裏的士林官邸。始建於1962年的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建在這裏。就連張大千建造私宅,同樣選中這裏。

車至東吳大學大門口,門衛告知沿著學校的主幹道一直往裏,路的右側的小山坡上,便是錢穆故居“素書樓”。穿過大片校區之後,果真看到一個小山坡,在茂密的綠樹叢中,隱約可以看見一幢紅磚外牆的小樓,想必是“素書樓”。驅車上山坡,便見到兩扇紅色大門,門上有一黑色木牌,上書“素書樓”三字。右側的水泥門柱上,掛著“錢穆故居”牌子。據說當年錢穆先生住此,便指定大門要漆成紅色,即所謂“朱門”之意。門內、門外,一棵棵榕樹如巨傘撐開,長長的榕須隨風飄蕩。

進門之後,還要繼續上山。麵前有兩條路,左側為步行道,沿石階而上;右側為車行道,錢穆先生晚年體衰,無力登山,外出時由夫人胡美琦駕一輛小金龜似的轎車,回家時可由車行道直抵小樓。

我拾級而上,曲徑通幽,走過之字形石階,約莫向上20多米,便是一幢紅灰兩色相間的兩層樓房。遠看隻是一座小樓,近看則是座大於通常的兩層別墅。錢穆先生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素書樓”,其緣由是他在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的故居第二大廳叫“素書堂”。他17歲時得傷寒,誤用了藥,幾乎不救,母親花費7個星期日夜精心照料,終於使他脫離險境。為了感恩母親,以“素書樓”表達懷念之情。

“素書樓”的底樓左側為客廳。客廳頗大,如同課堂,可容四、五十人。從1968年“素書樓”落成起,至1986年止,錢穆在家授課,客廳即講堂。1986年6月9日下午,91歲的錢穆在素書樓講最後一課,臨別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從此錢穆告別講壇。

錢穆崇敬南宋思想家朱熹。在客廳裏,我看見擺設著朱熹像,以及朱熹所書“立修齊誌、讀聖賢書、靜神養氣”等字軸。錢穆故後,客廳安放錢穆銅像,以表紀念。客廳裏還陳列著錢穆上最後一課時的照片。

客廳對麵如今是一多媒體放映室,原先是錢穆夫人胡美琦的畫室。錢穆一生有過三次婚姻。1928年夏秋之際,他的原配夫人及新生嬰兒相繼去世,給了錢穆沉重的打擊。此後錢穆與張一貫結婚。張一貫是小學校長,與錢穆育有四子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