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甜甜美美鄧麗君(1)(2 / 3)

1953年1月29日(壬辰年臘月十五日),鄧麗君出生在雲林縣褒忠鄉田陽村田陽路36號章家三合院的一個小房間裏。田陽,又寫作田洋。當時鄧樞隨部隊駐紮在田陽村,正好章家三合院裏有空屋,鄧家就借住在那裏。

在當時重男輕女的年代,這個女嬰的降生卻使鄧家分外歡喜,因為她是鄧家的第四個孩子,而前三個都是男孩,老大叫鄧長安,老二叫鄧長順,老三叫鄧長富。在她之後兩年,又添了老五,也是男孩,叫鄧長禧。

鄧家男孩按照“長”字輩取名,安、順、富、禧,一溜兒取下去,並不費事。給這個女孩取名,鄧樞頗費心思,請教袍澤。一位軍中同僚喜歡文學,建議仿效清代小說《再生緣》中才女孟麗筠的名字,取名鄧麗筠。筠,翠竹也。唐朝詩人錢起的《賦得池上丁香樹》中,便有這樣的詩句:“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

筠,念作“勻”。可是很多人念白字,把筠誤念為“均”,所以後來就以“鄧麗君”為藝名。這麼一來歪打正著,“鄧麗君”這名字反而更加跟她的甜美形象相貼切。

鄧麗君成名之後,又取了英文名字“Teresa Teng”,即“特麗莎·鄧”。

鄧麗君這小小的浮萍出生才4個多月,就隨著父親的部隊漂移了,離開了雲林,繈褓之中的她漂向台東縣池上鄉。

正因為這樣,盡管雲林縣褒忠鄉田陽村田陽路36號那座章家三合院至今仍在,然隻是鄧麗君的降生地而已,沒有留下更多的記憶。

我到過台灣中部的雲林縣,也到過台灣東部的台東縣池上鄉,深知穿越崇山峻嶺的艱難。緊傍太平洋的台東縣池上鄉,是台灣著名的“池上大米”的產地。

在台東縣住了3年,小小的浮萍又開始漂移。1954年6月,她隨著父親部隊漂向屏東縣,落腳在軍用機場附近的眷村。所謂眷村,是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敗退到台灣之後在各地建立的居所。原本以為很快就可以“反攻大陸”,所以眷村大都是臨時性的簡陋建築。不料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成了泡影,臨時性的眷村變成了軍隊家屬永久性的居所。

我也到過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那裏為恒春半島三麵環海。不過從台東縣到屏東縣,同樣是山巒起伏,路途艱辛。到了屏東縣之後,鄧麗君的弟弟鄧長禧就在那裏出生。

畢竟鄧麗君是家中5個孩子裏唯一的女孩,而母親喜歡黃梅戲、歌仔戲,愛唱小調,就把對於音樂的愛好也傳給小小的鄧麗君。雖說鄧家子女多,經濟並不寬裕,但1958年母親還是帶著7歲的鄧麗君到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芭蕾舞。

鄧麗君從小跟隨軍隊四處遷徙,與諸多“本省人”的孩子接觸,也就從小會講一口流利的台語(閩南話)。

不論雲林縣、台東縣、屏東縣,都是台灣中南部的小縣城,都是以農業為主的縣。1959年11月,鄧麗君終於跟隨父親的部隊北上,舉家移居至台北縣蘆洲鄉,那裏離台灣最大的城市台北市隻一河之隔——蘆洲與台北隔著一條百把米寬的淡水河。

到了台北縣蘆洲鄉之後,鄧麗君不再漂泊了,因為父親在那裏退役,從此定居在台北縣蘆洲鄉。

蘆洲,給鄧麗君的人生打下最深刻的印記。蘆洲是她起飛的基地。她正是從蘆洲走向繁華之都台北,走向廣闊的舞台,充分展現她的音樂才華,成為一代歌姬。

“成長之故鄉”

我在2007年來到台北縣蘆洲鄉,那裏已經改名為台北縣蘆洲市。那是因為1997年10月6日蘆洲人口超過15萬,升級為台北縣的一個縣轄市。

我在2011年秋來到那裏的時候,那裏則成為新北市蘆洲區。因為2010年12月25日台北縣正式改製升格為“院轄市”(即直轄於“行政院”),改名為新北市,蘆洲也就成為市轄區。

蘆洲是淡水河畔的一片沙洲,河岸兩旁蘆葦叢生,在蘆花盛開時一片雪白,因而得名蘆洲。蘆洲又名鷺洲,常有成群的鷺鷥翱翔於蘆花水澤之間,因此得名。蘆洲還有一個名字叫“和尚洲”。據說清朝的時候這裏的土地由當地廟宇的僧侶掌管。僧侶俗稱和尚,於是有了和尚洲之名。2011年秋日,我從台北乘坐捷運直達蘆洲。捷運蘆洲線於2010年11月3日通車,使蘆洲的交通變得非常方便,跟台北市區連成一體。

我走出蘆洲捷運站,迎麵就是一尊與真人一樣高的嶄新的鄧麗君銅像。她頭戴鮮花,手持話筒,正在笑容可掬地演唱。銅像前的黑色大理石上,用中文、日文、英文鐫刻的金色碑文表明,這尊銅像的名字叫做“蘆洲之光”。碑文稱,蘆洲是鄧麗君“成長之故鄉”。碑文記載,鄧麗君銅像是在蘆洲區愛鄉文化協會理事長楊蓮福的推動下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