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分
自20世紀30年代起,科學家們開始對南極進行全麵的勘測考察,共有十幾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數十個科學考察站。其中,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組織了近30次南極科考活動,先後建起了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
南極大陸幾乎全部為冰雪所覆蓋,周圍海上有許多高大的冰架、冰障和冰山,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南極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南極冰原平均厚度約2 400 m,覆蓋麵積約1 390萬km2,占地球陸地冰總量約906%和淡水總量的70%以上。這裏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極點的最低氣溫為零下945℃。
南極冰原的形成始於2 600萬年前,在500萬年前就已達到現在的大小。此後經曆了第四紀冰期,冰原向海中擴展了1 000 km以上,幾乎占領了整個大陸架。大約在17萬年前,隨著氣溫再次上升,冰原開始逐漸退縮。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南極半島的夏季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約25℃,導致南極冰原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南極半島西部的冰量已減少了20%,很多冰架逐漸瓦解破碎,冰山正在從冰架脫離出去,漂浮在洋麵上的冰川前沿加速後退。如果地球繼續變暖,也許不到幾百年,我們就會看到南極冰原全部消融,全球的海平麵將上漲60 m,所有沿海國家都將受到影響。
南極冰原消融正在向我們發出強烈警告: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再得不到製止,人類即將麵臨滅頂之災。
南極大陸的衛星照片土星的表麵溫度
人類很早就認識土星了,直到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它一直被視為離我們最遠的一顆行星。除了天狼星之外,它比任何恒星都要亮。土星運動遲緩,古人將它看作掌握時間和命運的象征,並把它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農業聯係在一起。
當伽利略第一次透過他的望遠鏡觀察土星時,發現它的形狀有點奇怪,好像在其球體的兩側還有兩個小“耳朵”,而且它們還會漸漸變小,最終同時消失不見,不久又再次出現。直到1656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才提出了正確的解釋,即土星外圍環繞著一圈又亮又薄的光環。
1675年,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土星環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光環,在光環的中間有一道縫隙,把光環分成內外兩部分,並猜測土星環是由無數微小的隕星顆粒組成的。
以後天文學家探明,土星軌道距太陽約143億km,繞太陽公轉一周約需295年,自轉周期1067天。土星是太陽係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赤道直徑為12萬km,質量是地球的951倍。土星的密度僅是水的07倍,是已知太陽係中密度最小的行星。
土星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色彩斑斕的雲帶,主要由稠密的氨組成。土星的表麵是流體的,表麵溫度約為零下140℃。由於土星表麵溫度較低而引力又大,使土星保留著幾十億年前它形成時所擁有的全部氫和氦。因此,科學家認為,研究土星目前的成分就等於研究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這對於了解太陽內部活動及其演化有很大幫助。
土星周圍的環由數千條大小不等的細環組成,形狀包括鋸齒形、輻射狀等,環內物質是碎石塊和冰塊,直徑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
科學家認為,土星內部可能有一個直徑2萬km的岩石核心,核的外麵包圍著5 000 km厚的冰殼,再外麵是8 000 km厚的金屬氫組成的殼層,外層包裹著氫氣。
目前已發現的土星衛星有60餘顆,這些衛星形態各異,特征複雜多樣。例如,土衛二光彩奪目,幾乎反射所有的光線,說明其冰凍的表麵可能被來自內部的水不斷覆蓋,其內部可能有熱源。土衛三的表麵有一條巨大的峽穀,從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能是內部凝固和膨脹的壓力使其表麵產生裂縫,但科學家們無法解釋一個至少80%由水冰組成的天體如何經受住這種地質活動。土衛四和土衛五的某些地域坑坑窪窪,另一些地方則平坦得多,表麵的白色條狀表明曾經有水冒出。土衛六是目前發現的太陽係衛星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其大氣、地質和化學等條件與早期的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懷疑其地下可能存在由液態甲烷和氨構成的海洋並有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