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張菊花孝敬後母
宋代,江南有一個名叫張菊花的姑娘。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了,她的父親續娶。
菊花對待繼母,就像生母一樣恭敬,可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暗暗算計著怎麼把菊花趕出去。
有一次,她的父親外出做生意,要在外麵呆上一段時間。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做婢女,菊花哭著請求繼母不要這樣做,繼母卻不理會她,隻叫人快點兒把她帶走。菊花無奈,隻好跟著買家的人走了。
事情說來也很巧。菊花的父親做完了生意,打算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個婢女打扮的人,長的卻和自己的女兒一模一樣。他覺得十分奇怪,走上去一看,竟然真的是菊花!
菊花也認出了父親,不由得又驚又喜,大哭起來。
父親就問:“女兒,你怎麼落到了這種地步啊?到底是怎麼回事?你為什麼會給人家做婢女呀?”
菊花怕連累繼母,一聲不吭,隻是哭。
父親又急又痛,連聲追問。
菊花沒辦法,才勉強把事情真相說了出來。
父親聽說是後妻將她賣掉的,不由大吃一驚,他實在沒有想到後妻是這樣的人!他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要菊花跟他一起回家去。
三天之後父女回到家中。繼母一看到菊花竟然和丈夫一起回來了,立刻嚇得說不出話來。
父親見到後妻,十分惱怒,大發雷霆地說:“看你做的好事!你乘我不在,竟然賣我的女兒做奴婢!你的心腸也太狠毒了!我要休了你!”
繼母臉色發白,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菊花看見繼母可憐的樣子,心裏很不忍,當即跪在父親麵前,為繼母求情。
父親吃驚地說:“菊花,她對你這樣狠心,你還要幫她說話嗎?”
菊花說:“母親撫養了我這些日子,對我是有恩的,我不能眼看著母親被趕走啊!”
父親仍然堅持要休掉後妻,菊花就跪著哭泣,不肯起來。
父親終於被她的孝心感動了,說:“算了,我不趕她走了,菊花你就起來吧!”
繼母洗心革麵,當場認錯改錯,她上前拉起張菊花,摟在懷中,說:“菊花,媽媽一時糊塗,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親閨女。”
菊花破涕為笑,接著叫了一聲:“媽媽。”
從此母女關係,親密無間。
後來,繼母沒有生育孩子,父親去世後,菊花仍然像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繼母。
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改過來就好。菊花的繼母便是一個知錯改錯的人。
諸娥為父爬釘板
明太祖洪武初年,浙江山陰諸家小女兒為父爬釘板申冤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山城。
諸家有個八歲小姑娘叫諸娥,父親諸士吉是地方上的一名小官,專門負責征收和解運皇糧。一次,在解運皇糧時,途中被盜賊偷去一船皇糧。
那竊賊逃到外地向官府報告,誣告諸士吉私吞皇糧。此案報到京城,按當時明朝的刑律,私吞皇糧即判死罪。不久,官府將諸士吉和他的兩個兒子一起捕入獄中。
諸士吉一家五口,現在剩下八歲的諸娥和她的母親。母女倆抱頭大哭,母親對女兒說:“你爹一貫安分守已,膽小怕事。他當了糧官可從來沒有往家裏拿回一粒米,怎麼會盜竊皇糧呢?一定是有人作案後誣告你爹,嫁禍於人。”
諸娥的舅父陶山長也說:“就是在解運途中出了缺糧的事,也夠不上定死罪啊!”
諸娥從小孝順父母。聽了兩個大人的話後,她決心去京城告禦狀。但她從未出遠門。她向舅舅苦苦哀求,帶她進京。舅父見小諸娥一片孝心,隻好同意她的請求。
諸娥跟舅父千裏迢迢來到京城,他們備好狀紙送到了刑部。那時,凡判為死刑的如有親人申冤,先要在大堂上爬釘板,然後才可申訴。
釘板顧名思義就是在大木板上釘滿大釘子,釘尖朝上。舅父對小諸娥說“你小小年紀,怎麼能受得了這種皮肉之苦!就算挨過了這一關,你也會變成終身殘廢的!”
諸娥說:“為了救父親的命,我什麼也不怕,就是成了殘廢,父親和兩個哥哥得救了,也算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了。”
諸娥進入大堂,刑部大人對她說:“你這麼小,能經得起爬釘板嗎?勸你還是回家吧!”
諸娥說:“我父親受了天大的冤枉。我為父申冤,死了也死得明白,爬釘板怕什麼?”
幾個差役把一塊塊長長的釘板放到大堂上,諸娥脫下上衣爬了上去,一滴滴鮮血淌了出來,諸娥咬牙不叫一聲,堂上的官員差役和諸娥舅舅見此情景,不禁暗暗叫驚。
諸娥經過九死一生,終於熬過了大關,把狀紙遞了上去。後來刑部經過調查,抓到了逃犯,宣告諸士吉無罪。兩個受牽連的兒子也一起被釋放回家。
吳承恩侍父著書
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由明朝末年的江淮才子吳承恩創作的。這部著作以精彩生動而聞名中外,家喻戶曉。但《西遊記》的成書過程還有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呢。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知書達禮,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所以,他給孩子取名叫承恩,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自幼聰慧,喜歡讀傳奇、誌怪小說,唐代的傳奇故事如《紅拂傳》、《李娃傳》,誌怪故事如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唐代牛僧儒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以及宋代的《太平廣記》等,為他後來創作《西遊記》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吳承恩曾在家鄉淮安的龍溪書院讀書,但始終沒能步入仕途。有一年,他在京師以貢生的身份等待朝廷任用,當他得知父親患病時,便徹底放棄了當官的念頭,回到家裏侍奉病中的父親。
吳承恩的父親愛聽逸聞趣事和快意恩仇的俠客故事。吳承恩就盡其所能,經常給父親講述他愛聽的故事。可是天長日久,即使知道再多的故事也有講完的時候,怎麼辦呢?後來,他就自己編一些故事給父親聽。
有一天,父親問吳承恩:“我記得有一個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你知道嗎?”
“知道啊,我以後就給您講這個故事吧。”吳承恩說。
此後,吳承恩就開始自己寫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了。他覺得寫一個人去取經故事單調乏味,故事情節也無法開展下去。於是,他在書中逐漸加入了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和妖魔鬼怪等人物。生動的故事使病中的父親減少了很多疾病帶來的痛苦。
孝順的吳承恩見父親很愛聽他寫的故事,非常高興,更饒有興致地繼續寫下去。他還經常和父親討論故事情節,有不同意見的地方,他就仔細揣摩,直到滿意為止。
就這樣,吳承恩從給父親講故事的孝心開始,最終創作出了生動有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
胡泰剪發奉母
胡泰是位明末海鹽地方的孝女。她自幼喪父。15歲時母親患上了痙攣病,雙手不能取物,兩腿不能行走,胡泰到處給母親求醫,可服藥、針灸均不見效。
開始,胡泰和兄嫂輪流服侍病床上的母親,日子一長,兄嫂感到厭煩,就不願再服侍了。從此,胡泰一人照料母親,日夜不歇,從不間斷。
胡泰的母親見自己的病連累家人,心裏十分苦惱,她對胡泰說:“你不用再管我了,還是讓我死掉好了。”
胡泰勸慰母親說:“母親絕不能輕生,你不能行走,我給你洗臉梳頭,再背你到門口坐坐,你的心情會改變的”。
母親一日三餐,都由胡泰一口一口地喂。母親見女兒這樣孝順,感到了生活的樂趣,增加了生活的勇氣,還托人找媒人要給女兒成親。
十七歲時,胡泰要出嫁了,開始她不願離開母親,但親事是母親訂的,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她流著淚請求兄嫂照料母親,然後跪在母親膝下痛哭一場離開了母親。
兩年以後,她得知兄嫂對老母十分怠慢,於是,說服了婆婆回到娘家,整天守在母親身邊,不久,他哥哥聽了嫂嫂的話,鬧著要分家,胡泰勸說不見效。
從此,她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擔。第二年,她說服丈夫搬到胡家,幫助她照料老母。丈夫外出種田,胡泰白天挑水做飯,晚上替人洗衣,織布,一家三口勉強度日。
至順年間,海鹽鬧起一場災荒,田裏顆粒無收,窮得揭不開鍋,胡泰又說服丈夫,夫妻倆吃糠菜,讓老母親吃一幹兩稀,後來,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她又說服丈夫剪掉自己的頭發,換了幾升米來給母親吃。
母親見女兒每天包著頭巾,覺得奇怪,就問女兒怎麼回事,開始胡泰謊稱頭痛,後來,終於被母親知道,母親流著淚說:“泰兒,你剪了發今後怎麼出門去見人?”
胡泰安慰母親說:“身體發膚來自父母,我也知道不應該毀傷,但為了換取一點兒糧食,我隻能這樣。況且頭發可以長出來,母親不能一日無米。”
母親見她如此孝順,眼淚籟籟地落在衣禁上。胡泰待奉老母三十年,使母親活了七十歲才離世。她一生曲盡孝道,剪發待母的事跡受到海鹽一帶百姓的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