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豐年”的真相
在我國流傳著“瑞雪兆豐年”的諺語,是說冬天下了大雪就預示著來年農業豐收。這是為什麼呢?
適當的積雪對於農耕主要起到以下三點作用:
一是保暖土壤。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容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鬆軟的,裏麵蘊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又由於裏麵的空氣是不傳熱的,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
經過測量,積雪地的溫度是零下10.3攝氏度,裸露地的溫度是零下17.8攝氏度。顯然,積雪地的地溫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溫要高得多。正是積雪地這種地溫特點,為越冬的麥作物創造了比較良好的生存環境。
一般來說,冬小麥的分糵節,大約在離地麵3厘米至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麥分蘖節能夠承受凍害的臨界溫度在零下14攝氏度至零下17攝氏度之間。
所以在我國新疆的北部地區,隻要地麵覆蓋有10厘米至15厘米的穩定積雪,就能基本上保護越冬作物安全過冬。如果沒有這層積雪,很多越冬作物就會凍死。
二是積水利田。等到冬季寒潮過去以後,天氣開始漸漸回暖,雪也慢慢融化。雪融化後的水入到土壤裏,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融化後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要少25%。重水是帶有放射性物質的水,對生命活動具有強烈的抑製作用。雪中的重水含量少,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雪水就生理性質而言,和生物細胞內的水的性質非常接近。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來水的能力大2倍至6倍。雪水進入植物體後,能夠刺激酶的活性,促進植物的新陳代謝。
另外,雪中含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要多5倍,比普通水中的氮化物含量更高,可以說是一種肥水。在融雪時,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帶到土壤中,成為農作物最好的肥料。
三是凍死害蟲。雪在土壤上起保溫作用,對鑽入地下過冬的害蟲暫時有利。但是當到冰雪融化時,就需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非常寒冷,溫度迅速降低,害蟲就會被凍死。
小知識大視野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下雪與收成相關的諺語。例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臘雪蓋地,年歲加倍”、“雪多見豐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