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畏的雷電災害(1 / 2)

令人生畏的雷電災害

雷電的形成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

雷電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多形成在積雨雲中,積雨雲隨著溫度和氣流的變化會不停地運動,運動中摩擦生電,就形成了帶電荷的雲層,某些雲層帶有正電荷,另一些雲層帶有負電荷。

另外,由於靜電感應常使雲層下麵的建築物、樹木等帶有異性電荷。隨著電荷的積累,雷雲的電壓逐漸升高,當帶有不同電荷的雷雲與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時,其間的電場超過25~30千伏/厘米,將發生激烈的放電,同時出現強烈的閃光。

由於放電時溫度高達2000℃,空氣受熱急劇膨脹,隨之發生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閃電與雷鳴。

雷電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動情況,與各個地區的地形、氣象條件及所處的緯度有關。一般山地雷電比平原多,建築越高,遭雷擊的機會越多。

雷電的危害

雷電因其強大的電流、炙熱的高溫、強烈的電磁輻射以及猛烈的衝擊波等物理效應而能夠在瞬間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造成雷電災害。

長期以來,雷電災害帶來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很多家庭和受害者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和損失。多年雷電災害統計表明,我國每年有上千人遭雷擊傷亡,廣東和雲南損失最為慘重。

雷電災害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經常引起社會的震動和關注,例如,2004年6月26日,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杜橋鎮杜前村有30人在5棵大樹下避雨,遭雷擊,造成17人死亡13人受傷;而2007年5月23日,重慶市開縣義和鎮政府興業村小學教室遭遇雷電襲擊,造成學生7人死亡、44人受傷。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幸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多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麵。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災害還可能導致建築物、供配電係統、通信設備、民用電器的損壞,引起森林火災,倉儲、煉油廠、油田等燃燒甚至爆炸,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

雷擊有極大的破壞力,其破壞作用是綜合的,包括電性質、熱性質和機械性質的破壞。

目前,各行各業對計算機信息係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高科技、國防軍工、國民經濟建設等重要數據信息的安全,均依賴於計算機係統工作的可靠性。但是,雷電電磁輻射對計算機係統及其數據存儲所產生的幹擾、破壞有致命的危害,對計算機係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形成威脅。如某數據中心,集全體技術人員曆時3年的研究成果和寶貴數據因一次雷災而化為烏有。

閃電的類型

閃電過程是很複雜的。當雷雨雲移到某處時,雲的中下部是強大負電荷中心,雲底相對的下墊麵變成正電荷中心,在雲底與地麵間形成強大電場。

在電荷越積越多,電場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雲底首先出現大氣被強烈電離的一段氣柱,這種電離氣柱逐級向地麵延伸,在離地麵5~50米時,地麵便突然向上回擊,發出光亮無比的光柱。

一次閃電過程曆時約0.25秒,在短時間內,狹窄的閃電通道上要釋放巨大的電能,因而形成強烈的爆炸,產生衝擊波,然後形成聲波向四周傳開,這就是雷聲或者說“打雷”。

閃電依據其形狀可分為如下幾類: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麵,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雲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未達到地麵的閃電,也就是同一雲層之中或兩個雲層之間的閃電,稱為雲間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