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環境的酸雨災害(2 / 2)

20世紀60年代,瑞典土壤學家奧登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麵積汙染現象,降水和地麵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材料腐蝕加快。

1972年瑞典政府組成了一個科學小組,向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一份名為《穿越國界的大氣汙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硫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從此酸雨開始成為全球重要的環境研究課題,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工作。

我國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國三大酸雨區分別為:

華中酸雨區:目前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汙染範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汙染區。

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降水汙染嚴重區域。

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汙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如何防治酸雨

世界上酸雨最嚴重的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後,終於都認識到,大氣無國界,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采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經過多次協商,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製長距離越境空氣汙染公約》,並於1983年生效。

《公約》規定,到1993年底,締約國必須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為1980年排放量的70%。歐洲和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都在公約上簽了字。為了實現許諾,多數國家都已經采取了積極的對策,製訂了減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規。

各國具體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做好防止酸雨的工作:

1.開發新能源,如氫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盡量減少空氣的汙染。

2.使用燃煤脫硫技術,減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業生產排放氣體處理後再排放。

4.倡導個體少開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提倡使用天然氣或電能等較清潔能源,少用煤。

小知識大視野

20世紀80年代初,歐洲22國有1000萬公頃的森林受到酸雨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90億美元。同年,美國的穀物因為酸雨減產導致了35億美元的損失。埃及金字塔前著名的獅身人麵像司芬克司由於受酸雨的侵襲,就像被刻意毀容者潑了一瓢又一瓢硫酸,臉上坑坑窪窪,大斑連著小斑,變得又髒又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