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小知識大視野
查幹湖又名查幹淖爾,蒙古語意為白色的湖。查幹湖位於吉林省西部鬆花江畔的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總麵積420平方千米,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盛產胖頭魚、鯉魚、鰱魚等68種魚類。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的一段時間,是漁民進行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時間。
據了解,這種漁獵文化源於史前,盛於遼金。另外,也因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所以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千年不變。
火山口湖群——龍灣濕地
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長白山北麓龍崗山脈中段、通化市輝南縣境內,其東部、南部以龍崗山山脊為界,與靖宇、柳河縣相鄰,西部和北部與輝南森林經營局接壤,東南端以雞冠山為頂點,南北與東西走向的龍崗山脈為兩腰。
龍灣保護區是自然生態係統類型的保護區,其重點保護對象是以火山地貌為基礎形成的濕地生態係統、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和生態環境。
龍灣保護區有著原始的火山地貌風光,有獨特的火山噴發形成的濕地景觀,包括由火山口湖向濕地演替的全過程,舉世罕見,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群。
該區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裏四季分明,春季風大幹旱,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漫長寒冷。其降水時間分布受氣候的影響顯著,夏季雨最集中,冬季降水最少。
龍灣是由古地質年代火山玄武質爆炸式噴發而成的低平火山口湖,地質學稱其為瑪珥湖。大約在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該地區火山運動頻繁劇烈,形成了龍崗山脈獨特的火山地形地貌和眾多的火山口湖與火山錐體,這是我國分布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世界上最典型的瑪珥湖群。
龍灣是以火山地貌為基礎形成的濕地生態係統類型。在60萬年前,這裏頻繁而劇烈的火山運動,形成了眾多的火山口湖。由於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口湖群濕地,構築了本區地貌的濕地景觀。其獨特的生態結構及生態係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龍灣保護區內火山活動形成的多種火山口地貌,為沼澤濕地的形成和發育提供了優越自然條件。由於這些火口湖、堰塞湖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濕地類型多樣,水深不同,其濕地的發育情況也有差異,這裏成為我國少有的特殊成因類型的濕地分布區。
保護區最東南端的雞冠山為全區最高處,西北與西南兩端海拔較低,最低處位於南端後河村。在大地構造上,該區位於中朝準地台的北部邊緣,鐵嶺至靖宇隆起的中段,北部與樣子哨至三源浦斷陷接壤,南部毗鄰渾江斷陷,中部隆起部分為太古界鞍山岩群組成的龍崗古陸。
龍崗火山群總體沿東西向分布,火山地貌發育是該區的一大特點。該區自晚第三紀以來多處發生過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了火山錐、火山湖、熔岩穀地和台地。
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火山地貌形態為森林和濕地提供了發育的基底。森林原為地帶性紅鬆針闊葉混交林,這裏,原始林已為數有限,多為次生林。
在海拔較高的雞冠山和金龍頂子的山頂部,分布有針闊葉混交林,大部分山地的丘陵坡地分布夏綠雜木林和蒙古櫟林。在溝穀分布有水湖林,局部陽坡分布有白樺林,陰坡有臭冷杉林。
沼澤濕地類型較多,既有現代火口湖湖泊濕地,也有火口湖經過漫長歲月的沼澤化過程,即湖麵消失,全部成為沼澤。其中,有的經過數百年、數千年甚至萬年以上的地質年代形成的沼澤,還有的是玄武岩熔岩地、熔岩台地及其上的各種窪地由於排水不暢而形成的沼澤。另外,還有的是山間河灘地因為地表常年過濕形成的沼澤。此外,部分火山口積水成湖,形成“龍灣”,構成了該區重要的生態景觀要素。有的火口湖經過長期的沼澤化演替過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沼澤,俗稱“旱龍灣”。熔岩穀地和熔岩台地的低窪地帶,由於排水不暢,造成土壤水分過飽和地表積水也會形成大麵積的沼澤濕地。
火山—森林—濕地景觀要素通過物質遷移的紐帶有機地組合,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係列。
龍灣保護區地處長白山北麓,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土壤,由於其獨特的地形和水文地質條件,尤其是火山噴發,本區還發育有白漿土、沼澤土、草甸土等土壤類型。
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該區的植被類型屬長白山植物區係,原始植被紅鬆針闊混交林現已退化為次生闊葉林。
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野生植物主要包括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保護區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東北紅豆杉和人參。國家二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紅鬆、野大豆、水曲柳、黃檗、鑽天柳、紫椴、刺五加、核桃楸和東北茶蔗藨子。其中,紅鬆、水曲柳、黃檗、核桃楸、桂皮紫萁、紫椴、人參和北五味子等是古老第三紀孑遺植物。
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物種類繁多,組成複雜,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該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200多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方白鸛、金雕、紫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鳥類有黃嘴白鷺、鴛鴦、蒼鷹、雀鷹、鬆雀鷹、普通鵟、大鵟、毛腳鵟、鵲鷂、白尾鷂、白腹鷂、燕隼、紅隼、紅腳隼、灰背隼、花尾榛雞、普通雕鴞、普通角鴞、領角鴞、長耳鴞、短耳鴞、長尾林鴞等。獸類有棕熊、黑熊、猞猁、青鼬、水獺、原麝和馬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