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究真相,巴諾夫斯基教授決定與其他學者一起去考察卡什庫拉克洞穴。教授一行人進入洞穴後,就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行走。洞裏的溫度很低,大家走在裏麵,能聽到腳下的泥水在喀吧喀吧地響著。要是不小心一腳踩空了,就會像走在結了冰的斜坡上似的,有一股力量會拉著你往下滑。
漸漸地,巴諾夫斯基教授麵前出現了一條裂縫,深約70米,要想繞過這條裂縫,就必須經過一段狹窄的斜坡。沒有別的選擇,大家隻好走到斜坡上,他們四肢都撐到地上,然後用手一點一點地摸索前進。逐漸地,前方變得寬敞起來。
以前,人們曾經在這個洞穴的深處開辟了一個專用的洞穴實驗室。探險隊的學者走到這裏後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試驗、測量,用來觀察人的心理變化。在一塊岩石上,已經安置了一台磁力儀。在儀器的刻度盤上,還有數字在不停地閃爍著。學者們發現,儀器刻度盤上的數字是在不停地變化的。這也就是說,洞穴的電磁場是經常擺動的。在眾多的信號中,有一個嚴格固定的脈衝出現。經過一係列的試驗,學者們終於弄清楚了,原來脈衝就來自洞穴深處。
開始,人們以為這大概就是岩石的地球物理特性決定的,然而,有關專家研究了信號和記錄後,作出了結論:在卡什庫拉克記錄到的信號和任何自然現象無關。具有這種振幅變化的頻率脈衝,隻能是人工裝置發出的。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記錄到這種脈衝信號的時間和人們在洞穴中出現神經過敏、感到壓抑以及驚慌失措並跑向光亮地方的時間,竟然精確地保持著一致;而且,越往洞穴深處,這種狀況就越明顯。這種時候,在洞口的蝙蝠、鴿子也開始騷動,不停地在洞裏亂飛。
當人們注意到這一現象後,便有意將一些軟體動物帶入地下進行試驗。果然,當脈衝信號一出現,這些軟體動物就蠕動起來。原因搞清楚了,但是這個信號究竟來自何方呢?人們找遍了整個地下,還是一無所獲。
這種信號對巴諾夫斯基也產生了影響。在他開始向洞外爬行時,最初一切都很順利,可是等到了剩下不足5米時,他右腿上的自動推進器突然壞了。這個裝置是爬繩時用的。這個裝置一壞,巴諾夫斯基教授隻好無助地懸在地下頂棚的下麵,像鍾擺似地來回晃動。他既不能再下去,又沒有辦法靠近陡壁。他惟一的出路就是往上爬。於是,教授痙攣著抓住繩子,緩慢地挪動著身子,一點一點地往上爬。他的同伴為他在上麵提供著照明,一邊還安慰說:“沒關係,慢一點兒爬,小心點兒,一會兒就上來了。”教授一邊答應著,一邊小心地繼續爬。就在教授爬到和燈一樣高的時候,燈光忽然滅了。同時,隻聽沉悶的“啪”的一聲響,教授的身子直往下掉。原來,繩子扣突然滑掉了。不過,幸虧繩子結實,保險繩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教授的同伴在他往下掉的時候也及時拉住了他。
脫險後的巴諾夫斯基教授對所發生的一切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性能良好的自動推進器怎麼會壞了?手電筒的燈光怎麼會在關鍵時刻突然熄滅?起支撐作用的繩子扣為什麼會滑掉?這許多無法解釋的事故,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卡什庫拉克洞穴裏麵究竟埋藏著什麼樣的謎?如何才能揭穿這個謎呢?為何會發出莫名的聲音
1977年冬天,整個美國東部沿岸出現了奇異的隆隆聲。這使當地的居民感到惶恐不安。美國米蒂爾研究中心對這種聲音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是:3/4的聲音來自超音速飛機,或是人為的噪音。由於天氣晴朗,因而聲音傳得很遠很遠。餘下的1/4,說得確切一些,另外181次聲響,則全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但不知從哪裏發出。
有名的“巴裏薩爾的炮聲”,出現在孟加拉灣達好幾年,而且一直傳到恒河三角洲內陸300公裏以外。這些地聲通常從沉積岩深處發出,美國康奈爾大學托馬斯·戈德教授認為,這大概是由於沉積岩把人們聽力範圍內的震動聲都吸引過來,也很可能是成千次小震正好發生在應力場內,這樣人們就能聽到感覺到。
還有一些發生在海洋與湖泊四周的聲響,也不知是如何發出的。人們發現,某種氣候條件會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使某種聲音隻能在100公裏之外聽見,而離這個聲源很近的地方卻聽不到,因此,人們有時聽到的地聲和聲源往往相距很遠。這大概就是聞名世界的“比利時神秘之聲”的情形。此聲發生在比利時沿岸一帶,通常在迷霧蒙蒙的時刻發出。也許正是這些晴天的霧,在氣溫逆轉時刻,有利於聲音在水麵上傳播。這種“神秘之聲”的根源也許是人為的噪音,而不是大自然之聲。
至於上述“巴裏薩爾炮聲”的來源,至今還沒有圓滿的解釋。孟買大學的M·W·奇普隆卡教授認為,它的聲源可能就在恒河流域的峽穀區裏,它離孟加拉灣100多公裏。但是他沒有說出造成地聲的任何原因。另一位地質學家認為,緬甸的一些活火山爆發,可能是這些神秘地聲的根源。
發生在美國塞內卡福樂斯的“塞內卡之聲”更是一個奇謎。它一連數年毫無規律地、有間隔地出現在這個城市的四周。人們在數百公裏的範圍內尋找聲音的根源,但毫無結果。
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類似的來曆不明的怪聲,遺憾的是現代科學還無能解釋這些怪聲的奧秘。謎一般的夜光杯
在我國許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間發光的珠寶璧玉。如晉王嘉《拾遺記》載:“有曾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戰國策·楚一》:“乃遣使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懷。……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這些奇珍異寶究竟是神話虛構還是真其物呢?
古人曾傳說夜明珠就是鯨魚目。梁任防《述異記》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鯨魚目瞳。鯨魚死而目皆無精,可以鑒,謂之夜光。”
近代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幾種特殊的寶石礦物。據地質學家研究,自然界確有少數幾種礦物,如某些含雜質的金剛石、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白鎢礦、錯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熱、摩擦、通電,以及紫外線、X射線或陰極射線等短波光的照射,會產生發光現象。
1916年,日本寶石學家鈴木敏在所著《寶石誌》中寫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種特殊的紅色水晶,被封為“神聖的寶石”。英國當代學者李約瑟認為夜光璧就是螢石。我國也有人推測,某些寶石白天接受陽光曝曬,至夜間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圓珠形或其他狀,這就是古今中外傳說或史書載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據1984年《河北科技報》報道,我國在廣東某礦山帶上發現一種淺棕色的螢石,證實了史書記述的夜明珠確實存在,我國並有蘊藏。但是,這些放光的礦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這與古書所述又不盡相同。有沒有無須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寶呢?據傳慈禧太後死後嘴裏就曾含著那樣的一顆夜明珠。
唐《涼州詞》中:“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多少年來廣為傳頌。夜光杯最早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近年屬涼州故地的甘肅酒泉也出產夜光杯,原料采自祁連山上的祁連玉,也有人稱其為夜光石。不過這種祁連玉屬於陽岩玉類,根本不會夜間發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認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發光。那麼它為什麼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釋不一,有的人說,夜光杯璧薄,斟滿後對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過杯壁,與酒色相輝映,而呈異樣的光彩,故稱夜光杯或夜光常滿杯。
鑒於考古工作者至今沒有在地下發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沒有見到類似的礦物,關於它們有無奇異的性質,目前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