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係為什麼會需要這樣的“種子”呢?早期的宇宙非常勻淨。創世大爆炸殘留下來的餘輝表明,在早期的宇宙中,不同區域之間的密度差異非常小,不超過大約10萬分之一。為了創造出我們今天看到的由星係和空間組成的宇宙,這些微小的密度差異一定被放大了許多倍。而且這一放大過程非常迅速。因為在創世大爆炸發生僅10億年後星係就出現了。加邁爾指出:“這段時間對於宇宙完成從‘平滑’到‘粗糙’的演變過程來說並不算長。”為此他提出,巨大的黑洞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扮演了引力種子的角色,黑洞將受到其引力作用的物質吸引到它的周圍,這些物質又進一步演變形成恒星。換句話說,星係就這樣誕生了。

與此同時,美國航天局新近建成的錢德拉χ射線觀測站也給裏奇斯通提供了一些支持其觀點的證據。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錢德拉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研究小組負責人理查德·穆紹茨提出:新發現的“暗光天體”可能是非常遙遠的類星體,它們發出的普通光線已經被星係間的氣體吸收,因此隻有χ射線穿過星際間氣體到達了地球。它們可能是處於生機勃勃的青年時代的類星體,這時大多數星係都還沒有形成。

但是,即使有證據表明黑洞並沒有這麼古老,它們也仍然有可能對星係的演變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約在1998年,裏奇斯通和德雷斯勒及多倫多大學的約翰·馬裏因安等十幾位天文學家進行合作,以便將所有人們已知的關於鄰近星係中黑洞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他們發現,位於星係中央的黑洞的體積總是大約相當於其周圍的核球體積的1%。但是問題在於,核球部分的大小與星係中央的黑洞的大小為什麼會有如此緊密的聯係呢?

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裏斯和喬·西爾克提出了他們對這種緊密聯係的解釋:年輕的類星體發出的輻射可能會推動帶電粒子風吹到環繞在它周圍的星係中去,隨著黑洞吞噬的物質越來越多,其體積也在穩步增加,類星體因而會變得更亮,帶電粒子風也會相應加強。最終,帶電粒子風的強度大到足以克服星係引力的程度,這時它就會把所有的氣體都吹走。隨著黑洞的氣體供應被切斷,它會停止膨脹,而整個星係的擴張也會相應停止。西爾克和裏奇斯通通過計算得出:黑洞的體積必須增加到與馬戈裏安提出的質量關係大致相當的程度才會停止增長。

在此之前,年輕的類星體可能還會對其周圍的星係產生其他的影響。密歇根大學的裏奇斯通指出:“在其生命最初的1億年時間裏,類星體可以控製其所在星係的能量輸出。”在這一段時間裏,類星體發出的所有輻射也許可以幫助引發恒星的形成,雖然這一變化過程相當複雜。

類星體也可能會攪動其所在的星係。它們會噴出帶有強大的能量的高速物質,這種高速物質流可以席卷整個星係,從而產生對周圍氣體有壓縮作用的衝擊波。這種壓縮也有可能對恒星的形成產生幫助作用。

最後,巨大的黑洞可能會改變其所在星係的形狀。在20世紀70年代,牛津大學的詹姆斯·賓尼通過計算認為:大多數橢圓形星係的形狀都非常奇怪,它的x軸、y軸、z軸中應該有一條較長,而另一條的長度則介於二者之間。橢圓形星係看上去可能有點像一粒西瓜籽,或者一個被壓扁的橄欖球。

但是,後來的天文學觀測表明,大多數橢圓形星係的形狀要比賓尼描述的更為對稱——就像M&M巧克力豆一樣是一個被壓扁的球體。這是因為星係中央的黑洞擾亂了該星係恒星的運行軌道,從而使它們變得不穩定。因此,這個星係的形狀很快就會變成更為穩定的扁球形。

事實上,我們很難相信黑洞會擁有上麵提到的這些強大力量中的任何一種:比我們的太陽係還小的東西,卻可以控製由數十億顆恒星組成的巨大的宇宙區域,這種說法看起來仍然充滿怪誕的色彩。

但根據路透社華盛頓電,關於黑洞的強大力量之說又有了新的證據。就在發布電文的當天,利用哈勃天文望遠鏡工作的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張照片,從中可以看到宇宙中電子流的噴發。這股電子流像探照燈一樣在宇宙中閃閃發光,其動力來源於吸力強大的黑洞。

這個看起來像宇宙探照燈光束的電子流實際上由幾乎以光速從M87星係中心噴射出來的電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組成。M87星係距離地球5000萬光年,這股電子流自身的長度大約為5000光年。人們可以通過因特網看到這張最新發布的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