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基礎上,阿爾瓦雷斯的學生馬勒提出了伴星假說,即太陽有一位“夥伴”。這位“夥伴”的軌道周期,恰好是2600萬年。伴星質量很大,當它一接近太陽係外星的彗星群時,就擾亂了彗群的正常運行,產生彗星雨。有些彗星撞擊了地球,造成地球上的災難和生物大滅絕。馬勒的學說提出後,科學家們經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如果太陽有伴星,那麼這顆伴星便是一顆密度很大的白矮星。它沒有熱,沒有光,體積很小,質量卻大得驚人,它悄無聲息地在太空中繞太陽運行,因而人類很難發現它的蹤跡。
太陽有伴星隻是一個假說,而太陽到底有沒有“夥伴”?這還有待科學家們去尋找和探索。太陽係有第十顆行星嗎
自從1930年發現太陽係第九顆冥王星以後,軌道偏移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天王星的計算軌道還是和實際觀測到的不相符合。而海王星的計算軌道,也隻是符合近期,時間越長產生誤差越大。天文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對第十顆行星的尋找,可是直到今天收效甚微。
“冥外行星”是否存在?從理論上說是有可能的。因為太陽的質量相當於九大行星質量總和的740倍,附近卻隻有九個行星,這種結構不太合理。太陽的引力作用範圍是很大的,大約應該可達到4500個天文單位,而冥王星最遠距離太陽隻有49個天文單位。因此推斷,太陽係的邊緣,遠在冥王星之外很遠很遠。在這片冥外空間,應該存在第十顆、甚至第十一顆行星。
有天文學家曾經宣稱發現了第十顆行星,並指出行星的距離、軌道、質量、位置和亮度,但多家天文台據此尋找,卻怎麼也發現不了,因而也不可能確認它。1977年底,美國天文學家科瓦爾在天王星和土星之間發現一個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後經天文學家半年多的努力觀測,認為它還不夠大行星的資格,基本上認為它隻是一顆小行星——這就是“喀戎”小行星。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不借助已知行星的偏移來尋找新的行星了!空間探測器的精密儀器已經伸進了遙遠的行星際空間,本世紀70年代美國先後發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它們都擔負著考察太陽係外圍空間的重大任務,在一路上飛掠過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後,它們會飛出太陽係,到茫茫的宇宙中去探索!但就目前發回的照片及資料中,還沒找到新行星存在的證據。
地麵上的天文學家並不泄氣,他們一邊等待航天飛船帶回更新更奇的成果,一邊也堅持不懈地借助大型望遠鏡搜巡天空。
每當發生日食時,天文學家的觀測項目總有一項尋找水星內側行星的任務。人們利用日全食時月亮影子遮住太陽圓麵的一瞬間,對太陽附近的區域進行搜索,驗證水星以內還有大行星的設想,但長期以來,也是毫無結果。
從發現天王星到發現海王星相隔了65年,從海王星到冥王星的發現又隔了74年。冥王星自發現以來到現在還不到70年,空間技術的發展卻是突飛猛進的,一艘艘無人太空船或載人宇宙飛船帶著人們無限希望相繼升空。探索宇宙之路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會揭開太陽係行星之謎。恒星是如何產生的
恒星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存在兩種假說:一種是超密說,它是由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在1955年提出的“超密說”。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具體地講,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人們還不清楚。不過,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與“超密說”不同的是“彌漫說”,其主旨是認為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物質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隻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氫(90%)和氦(10%),它們的溫度為-200℃~-100℃。
從觀測來看,星雲分為兩種: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和暗星雲。它們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最有名的是獵戶座的“暗灣”,其形狀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馬的馬頭,因此也叫“馬頭星雲”,而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它更像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大灰狼”的頭部和肩部。
星雲是構成恒星的物質,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非常大,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從星雲聚為恒星分為快收縮階段和慢收縮階段。前者曆經幾十萬年,後者曆經數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億億倍,最後形成一個“星胚”。這是一個又濃又黑的雲團,中心為一密集核。此後進入慢收縮,也叫原恒星階段。這時星胚溫度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閃爍身形,以示其存在,並步入幼年階段。但這時發光尚不隱定,仍被彌漫的星雲物質所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