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在美國多爾切斯特附近,人們在岩石中發現了一件更奇特的東西。據當時的美國《科學文摘》報道說:“在幾天前,在多爾切斯特附近進行的一次巨大的爆炸中,人們從岩石碎屑中撿到了兩塊折斷的金屬碎片。本來這是一個被一分為二的整體,當把它們合攏後,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鍾形器皿,它高11.4厘米,寬16.5厘米,壁厚0.3厘米。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器皿外形像鋅,或者是鋅與銀的合金。它的表麵刻有6朵花,花蕊中均嵌有純銀,底部雕有蔓和花環圖案,同樣都以純銀相嵌,做工極為出色,精美絕倫,令人讚歎不己。更令人不解的是,此物竟出自爆炸地深15英尺的岩石中。”地球文明之前的金屬物
1885年11月1日,在奧地利沃爾福斯貝格,一位工人在敲打堅硬的褐煤時,從裏邊滾出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它似一個平行六麵體的金屬物,體積是6.7厘米×6.2厘米×4.7厘米。它兩麵隆起,四周環貫以深槽,形狀規則。從其表麵看,就像一個很古怪的鼻煙壺,它很顯然是經過智能生物用雙手加工過的。後來,維也納有一家有名望的報紙報道了此事,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經過考查證實,發現此物的煤層屬地球第三紀時,而這時地球的文明還沒有誕生呢!科學家把這個物體命名為“沃爾福斯貝格六麵體”。奇鞋的謎中之謎
在中外曆史文化中,還有許多古文明之謎沒有揭開。其中,許多奇鞋大概可以算是最神秘的物品之一了。
有些古鞋,無論其造型之古怪,還是材料之奇妙,都使科學家們捉摸不透,百思不解。
你見過用銅、用銀、用陶、用泥、用紙、用石頭做成的鞋嗎?也許你不會相信,然而,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史中不僅確確實實有過這樣的鞋飾,而且曆經數百年、千餘年後,依然完好地保留至今,從而成為人類不可多得的一份曆史遺產。
銅鞋製於波斯時代,鞋幫和鞋底全部采用銅皮,以錫焊製而成。鞋呈卯形,供波斯婦女在伊斯蘭教堂內穿著。如此,銅鞋與宗教禮節產生了必然的聯係。但這種聯係的根源又在哪裏呢?在古代人類尚未發明膠雨鞋時,雨天穿著的鞋無奇不有,而以焊錫法將銅皮製成整鞋正是最好的防雨鞋之一。
牛鼻鞋是德國16世紀的一種胄甲靴。其鞋幫和鞋底是用十塊皮料縫合,形似“百頁”。如果不加說明,誰也不會認為這是鞋。可它千真萬確是四百年前的武士靴。牛鼻鞋是古代日耳曼民族對牛的崇拜的反映。在他們看來,牛以無窮的力量成為必勝的象征。“百頁”結構也未失其實用性。行軍打仗時,對高頻率的腳部彎曲是適宜的。那麼,武士的腳是怎樣穿進去的呢?誰也無法回答。
浙江衢州出土的一種南宋銀鞋,係由銀質鞋麵二片、銀質鞋底一片焊接而成。鞋頭尖而翹,口沿鏨忍冬紋一周,鞋麵鏨寶相花,鞋底鏨刻線紋及雙鉤並刻有“羅雙雙”字樣。估計為女主人姓名。鞋長僅14厘米,是我國幾千年來惟一的銀質“三寸金蓮”。用銀製鞋是不實用的,那麼,女主人僅僅是為了顯示其高貴的身份嗎?
1980年在湖北省安陸縣唐代吳王妃楊氏墓出土了兩件石質鞋形器,呈橢圓形。考古學家認為是鞋底。其正背兩麵中部突起,邊周陰刻線條,一端有圓穿孔,形製相同,大小不一,石質堅細。一隻長24厘米,可能為男鞋,另一隻長22厘米,可能為女鞋。除推斷其為鞋底外,詳細用途尚無史料輔證。
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遷葬的王乾墓內有陶鞋一雙,出土於安徽毫縣機製磚瓦窯場。陶鞋長127厘米,為女鞋形製。從實用角度論,陶質完全可以用來防潮,但如此脆弱的材料是經不住體重壓力的,故而,它應該屬於隨葬品。可為什麼偏要選擇陶材料製鞋呢?它似乎告訴我們,墓主生前的所在區域為隋代“陶都”。洛克斯漢姆河段的來曆
在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曆史地理學家中,諾福克郡的寬闊河段的起源仍是許多爭論的主題。已被人們最普遍接受的傳統理論是,當冰河時期結束時,海平麵升高了,洪水湧人平坦的東盎格魯地區,在那裏,比爾河、威佛尼河、亞爾河緩緩流人北海。水位下降後,衝積層開始大量聚集。由這三條河的洪水形成的廣闊的港灣變成了一片沼澤。那裏生長的赤楊和其他植物變成了一層很深的灌木叢泥煤。
在羅馬時代,這兒的整個地區再度遭受到洪水,這個大港灣再度改變了。在中世紀,諾福克郡是一個人口相對稠密的郡。森林被伐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裏農田生長出優質的穀物。森林消失以後,泥煤就成了另一種最好的燃料。
燃料尋找者們用當時的長把木鍬,挖去質量很差的、剛剛被蘆葦覆蓋的泥煤,然後繼續往下挖,穿過泥土層,挖到燃燒質量很好的灌木叢泥煤層。作為燃料使用之前,這種泥煤被切成長方形塊,並且被堆起晾幹。采掘時,梁木被留下,一部分作為挖掘者的通道,一部分作為一個挖掘區與另一個挖掘區的分界線。
到了12、13世紀。大部分工作已被做完,這塊土地在緩慢地下陷。猛烈的暴風雨導致了洪水泛濫。當時那裏還沒有著名的諾福克風泵,也極少有海岸防禦工事。礦區充滿了水。那時境況極為困難,還因為花費大,以致不能從洪水下麵把泥煤挖掘出來,因此,工作或多或少地被放棄了。一旦舊的分界梁木邊不再有人維修了,它們就會自動塌落。有些是故意被拆毀的,以便於航運。盡管其後許多世紀中,蘆葦擴展了,許多新的蘆葦泥煤層形成了,但起先形成的景色今天或多或少地還保留著。
航空拍攝的照片有助於支持這種觀點。即最初人們開挖諾福克湖寬闊河段是為了采掘泥媒。來自諾裏奇教堂小修道院的中世紀記錄表明,實際上大量的泥煤是被采掘出來了的。一張銷售單顯示,在14世紀早期,買40萬塊泥煤要支付19英鎊。以後的記載顯示生產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因此,不得不用網挖取泥煤。
重要的一點是,關於這個寬闊河段是人造湖的觀點,在學術上獲得了大量支持:不論河段是否是無關緊要的泥煤采掘所留下的。或者是否有些人懷有其他的目的,這一切都有待於進一步辯論和探討。